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崇尚永恒,因為我們有悠久的曆史和淵源流長的華夏文化。這固然很好,但同時帶來的弊病就是不思變,不適應變化,更不用說去主動地尋求變化。但在當今信息社會和知識型員工的年代,社會唯一不變的恰恰是我們這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世界,適者生存,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將是千千萬萬的個人、公司、組織乃至國家都不能回避的事實。
改變帶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很不舒服,很不習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個無形的“舒適圈”(comfort zone),突破這個“舒適圈”非常不易。
電腦恐懼症
現在的社會幾乎是人手一台電腦,會使用電腦已經不再是招聘工作的要求了,這已經是和會寫字和打電話一樣最基本的技能了。可是在電腦剛剛走進辦公室的年代,很多人患過“電腦恐懼症”,因為它改變了人們幾千年來形成的習慣,讓很多人感到恐懼和不適。
我自己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牢牢地抱著傳真機不放,拒絕使用電腦。一直到公司強令要求每個人參加培訓,凡是不通過考試的一律不得上崗,我這才拿出當年的拚搏精神突破了恐懼關學會了當時公司要求對幾個基本軟件的掌握和操作。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一個笑話。
讀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談到當時全球最著名的首席執行官,前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拒絕使用電腦和電子郵件,當然他可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的秘書可以用傳統的方式把他的要求和指示記下來然後再用電子郵件和他的部下交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通用公司聘請了一位著名的高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做公司的董事,而傑克·韋爾奇又和這位董事成了摯友,他這才在這位朋友的堅持下學會了使用電腦和電子郵件。
還有一個關於美國一家著名的航空公司創建人堅持使用手寫的方式與部下交流的故事,直到幾年前我讀到那篇報道時,那位老兄依然對使用電腦不屑一顧,文章報道的是他的怪,並沒有批評他拒絕改變。“成者為王敗者寇”,社會對成功者都是特別寬容,缺點也就變成了特點。傑克·韋爾奇學不學電腦大概都不會影響他在商界留下的巨大影響,那位航空公司的老板也不會因為拒絕學習電腦而破產,但從無獨有偶的這兩個小小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是偉人也有恐懼改變的人的本性。
一顆沒能升起的希望之星
同一份工作一幹就是一輩子常常也是恐懼心理在作怪。過去是不能變,現在是不想變,或者是想變但一想到變化要帶來的種種不適應,包括新的辦公環境、新的老板、新的同事,越想壓力越大,就算是工資高一點也不值。
我認識一個從國內外貿行業出來的朋友,在國內受過名校的教育,不但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為人極有能力,也很善於和人打交道。正因為這些優點,他被一個美籍華人的客戶看中挖了出來,全家移民到了美國為公司負責采購的業務。前不久,我在洛杉磯的機場與這位老兄偶遇,非常驚訝地發現他不再是以前那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了,除了微微禿頂和稍稍挺起的將軍肚以外,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副酒足飯飽、心滿意足的神態。
當我問起他的現狀時,他略有窘色的說:“慚愧,慚愧,還在那個小公司當副總裁,依然如故,依然如故。”他告訴我老板對他不錯,太太從國內出來後老板也為他在公司裏安排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日子過得很安逸,雖然好幾次有機會深造或是跳槽都因為想到變動帶來的種種不適就放棄了。這也是典型的“舒適圈”在阻礙我們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