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剛到美國時的幾年和他的經曆非常相似,也是在一家私人公司裏負責在中國的貨源采購。記得我去艾迪遜兄弟公司麵試後馬上就在機場打電話給太太告訴她說雖然麵試很成功但心裏一點都不高興。好不容易在一家美國公司幹到了副總裁的地位,工作也開始變得駕輕就熟,想到要辭職,想到要搬到一個新的城市,想到要在一個年銷售20億美元的上市大公司裏做一個“牛尾巴”,心裏的不舒服轉換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別人麵試後都希望被錄用,可是我當時的心裏卻是希望自己不要被錄用。
後來真的接到了艾迪遜兄弟公司的錄用通知時,我明白自己麵臨的是一個鳳凰涅槃式的新生,隨之而來的種種不適和壓力恰恰是自己將要進步的跡象,於是理智地做出了應聘的決定。現在回頭看,真是進一步海闊天空。
我的那位朋友無論在語言、年齡、學曆和工作能力方麵均在我之上,是個典型的後生可畏型人物。以我的能力能在美國大公司做到執行副總裁,這位朋友絕對是有可能在美國《財富》500強的大公司裏做首席執行官的人物。那次在機場邂逅後和太太談起自己的感受,實在是為他惋惜得不行。中國人常說“窮則思變”,可悲的是安逸的生活常常使人喪誌,不再思變,不再進取。
適者生存
在美國的商界說是在變動中生活絕不誇張。市場在變,消費者的行為在變,價格在變,公司的戰略當然也就跟著變。隨之而來的就是公司的人事變動甚至是首席執行官的辭職或被炒魷魚都是家常便飯。要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學會適應這種不停的變化,不是被動地不得已地勉強接受,而是積極地、樂觀地、主動地去適應和領導改革,堅信“事情會越變越好”(change for better)。也就是說“做改變的代言人而不是犧牲品”(agent of change not victim of the change)。
2004年年終總結時,我的上司在給我的評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威爾遜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到公司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經曆了公司眾多的戰略調整和人事變化,他始終能夠很快適應變化,與公司的新戰略保持一致,不折不扣地執行公司的戰略意圖,為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實我的適應能力早在十六歲離鄉背井去插隊落戶時就得到了發展和鍛煉。其後的船長生涯、教師經曆和留學生活讓我練就了遇事不驚、適者生存的特異功能。這種能力為我在變化多端、競爭激烈的美國商界中嶄露頭角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就拿我的上司提到的那一年多的時間來說吧:先是我的頂頭上司辭職;爾後是我的幾個副總裁同事被解雇;隨之而來的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被炒了魷魚;接踵而至的是我的新老板和公司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推動的鋪天蓋地的大變動。短短的幾個月裏,當初麵試我的包括公司首席執行官在內的六位高級管理人員竟然全部離開了公司!公司人事之震蕩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卻在這走馬燈似的大換班中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在公司裏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工作的成就也越來越卓著。
人事變動之後很自然的是隨之而來的經營戰略和戰術的變動。在美國從白宮到《財富》500強的大公司,有一點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新一代的執政者幾乎是一定要製訂與前任不同的戰略和政策,標新立異以便得以區別於前任。盡管這種變動的動機大多是為了把公司做得更好,但改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會遇到阻力,所以每每是障礙重重,改革受阻。阻礙改革的人卻又往往是螳臂當車,最終被碾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