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導致管理者在計劃工作中失敗的原因並不止於此。這些失誤隻是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每一管理者在計劃管理中,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原因而導致計劃的失敗。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找出自己在管理計劃過程中的不足和失敗的原因。
成功的企業要有合適的計劃
企業計劃是由企業編製的,全麵安排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計劃,是實現企業經營戰略,協調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同生產經營活動目標之間關係的手段和統一企業職工行為的綱領。
企業計劃包括企業的長期計劃、中期計劃和短期計劃。短期計劃一般指的是年度計劃、季度計劃和月度計劃等。中、長期計劃通常指的是一年以上,三年、五年、八年的計劃。企業計劃按職能劃分,有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營銷計劃、技術開發計劃、財務計劃等,分別協調相關部門活動。要做好企業計劃工作,須明確計劃的基本職能,並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一、明確目標
目標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一定時期內預期的成果,是企業各個單位、每個職工努力的方向。企業要有效地開展經營活動,必須了解社會需求和企業各利益主體的期望基礎上,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目標及其實現的先後次序;為實現目標確定任務結構和分配任務;製定目標考核和獎懲辦法。
二、配置資源
在目標確定後,就要按目標輕重緩急,采用現代技術來巧妙地配置資源,使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都發揮出最大效能。
三、協調生產經營活動
企業是一個複雜的生產經營係統,為使這一係統和諧有效地運行就要通過計劃協調好企業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同目標的關係;投資者、經營者同勞動者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以及由它們組合而成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每個環節之間的關係。協調好這些關係,使企業像一個有機體那樣運行。
四、提高經濟效益
企業的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在顧客滿意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計劃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將滿足社會需要、使顧客滿意與提高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預測需求、資源保障、技術條件等基礎上,做好企業目標的製定與分解、配置資源、協調好生產經營活動等項工作,通過綜合平衡,用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產出,增加經濟效益,使企業保持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企業無計劃運轉的利弊
無計劃運轉。不要覺得奇怪,實際上,中國企業非常習慣於無計劃運轉。企業常常用"計劃趕不上變化"作為托詞,來掩蓋自己缺乏計劃能力的殘酷現實。在這個指導思想下,要麼是索性不定計劃了,要麼是計劃定出來後,也不一板一眼地去做。
在沒有計劃或者計劃執行不理想的情況下,企業運轉靠什麼呢?
靠臨時的調度和指揮。
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企業中不少跨越部門的事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由某個部門突然提出什麼事需要緊急處理,之後由老總臨時調度,各部門配合。
而無計劃運轉還會帶來更嚴重的企業管理問題。當企業按照計劃運轉的時候,整個企業是按照管理規定運行的,所有的大事都是經過討論後由上級決定的。但當企業處於無計劃運轉的時候,表麵上集權、實際上分權的局麵就可能發生。
當市場環境比較好的時候,這種混亂是可以容忍的。可是一旦當市場環境比較嚴峻,混亂就會導致嚴重的問題。比如在1997年的時候,如果企業由於計劃問題導致生產過多,無非是賣得慢一些,等來年的時候,這些積壓的貨還能賣出去,而且還是原來的價位。可到了2000年,即便來年能賣出去,也隻能是大幅度折價了,至少降價25%,更何況還有徹底變成死貨的可能。
能用計劃安排的事,跨國企業一般都盡量事先安排好,因而他們可以享受周末。當然,由於大部分的事情都要按部就班地走完規定的流程,跨國企業的決策速度不比本土企業快。本土企業中往往有強勢人物,當他們投入運作一件事的時候,決策速度快,動作迅猛,因而能產生比較好的效果。但要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個人能力的結果,而不是依靠組織的力量。在短期內或某個項目上,本土企業的這種操作方法能有不錯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站在整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因為你不能保證你的企業裏總是英雄輩出。
五、如何讓計劃趕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