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適應環境再利用環境
環境就是你一生的土壤,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你可以隨時隨地從中不斷汲取養分與能量。要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因素,這些都是你成長的資本。
所謂天時,指的是時間環境。比如在現今時代,社會為經濟人才科技人才提供了時間機遇,同是一個搞經濟的人才,在20世紀80年代前,可能是一個備受批判的人,到90年代,則有了用武之地,成為風雲人物。
所謂地利,是指地緣環境。比如你的居住環境,與你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你的居住環境甚至在暗中左右著你的健康。再比如足球比賽,有主場客場之分,主場打球就占有地利,因為對球場熟悉,氣候適應,便增大了獲勝的幾率。同一個人,在一個偏狹的不開放的地方,可能被認為行為怪異而受指責,到了一個先進的領導潮流的地方,可能會如魚得水,成為出類拔萃的人。
所謂人和,則指的是人際環境,這種環境包括父母、親屬、同鄉、同學、同事和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網絡,又有自我影響的一部分,一個個體在群體中的關係好,則評先有份,投票也多,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好人緣使事業順暢,而一個人的人際環境不好,眾人側目,事業則岌岌可危了。
善於利用環境的人是明智的人,隻要學會利用環境,從中汲取養分,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發揮自己,你就會有所作為。
北歐一座教堂裏,有一尊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來這裏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
教堂裏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的群眾不疑有假,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裏,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
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麵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
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這裏,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保他平安的。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起來。
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了,指著十字架上的人說:
"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人海中。"
很多年輕人都被同一個問題困惑過:我的環境為何總是這樣不理想、不順心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境況感到"鬱悶"。事實上,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就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悅。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我們應認真活在當下,學會從周圍的環境中汲取營養,就能夠麵對困難、抓住機遇,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們的生存須臾離不開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對一個人的命運有直接影響,但是,任何一個環境,都有可供發展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些機遇,好好利用這些機遇,不斷隨環境之變調整自己的觀念、思想、行動及目標。就有可能在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開辟出一片天地,站穩自己的腳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適應環境再利用環境"。
有時候,環境的發展,與我們的事業目標、欲望、興趣、愛好等發展是不合拍的,環境有時阻礙、限製我們欲望和能力的發展。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有辦法來改變環境,使之適合我們能力和欲望的發展需要,則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