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把握良機(18)(3 / 3)

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存在著這麼一個真理:機遇蘊含於時勢之中。機遇沒來臨之前你苦苦尋覓不著,機遇一旦來臨,你就會鴻運高照。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條件不成熟可以邊幹邊成熟,獨有機遇卻是耽擱不得。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來臨時比什麼都重要,你一定要及時抓住它。

當然,發現機遇並不容易,它需要大量的信息閱讀、調查分析、預測研究。但是,單是發現了機遇,並不一定就能抓住、掌握。你還需要配合其他的條件。條件越多越成熟,就越能掌控機遇。機遇是那樣廣泛的存在,它猶如空中漫遊的女神,並不隻光顧某一個人。誰有幸一睹幸運之神的芳容,誰更有幸承蒙女神的青睞,還得要看他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耐心、毅力。

1921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發現了其中的機遇,並作出了反應--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盡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人中,有律師、作家、編輯、記者,甚至還有一位名叫瑟·麥卡錫的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過後。

得到這一答複後,其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就誕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

機遇隻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電影大亨高德溫曾經說過:"我想所謂運氣,就是能察覺機會所在並能即時掌握。人人都有時運不濟的時候,但人人也都有機會。敗而不餒,掌握機會,就能成功。"

人生充滿機會,隻是看我們是否善於把握。英國著名小說家艾略特曾經寫道:"生命巨流中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除了砂礫之外我們別無所見;天使前來探訪,我們卻當麵不識,失之交臂。"

在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達比鎮有座比魯特山,山體微微發光,有些像岩鹽。山下小鎮的人們多年來都習慣於以司空見慣的眼睛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山上一條狹窄的部分暴露出微微發光的晶體。它看上去有點像岩鹽,但又不是,多少年來,很少有人帶著好奇心彎下身子去撿一塊這種礦物質,認真地觀察一下。

隻有兩個達比特人始終對這種晶體保持著好奇,他們名叫康頓和湯普生。直到1995年,他們才在一座城市的展覽館中看到了同一種晶體。他們看到礦物展品中的標本上附著一張卡片,說明此種晶體可用於原子能探索。他們十分激動,立刻在晶山上立柱,確立了發現權。最終經專家檢驗分析,認定晶山是極有價值的世界最大的鈹的儲藏地之一,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兩個年輕人不僅用眼睛去看,而且還能用心去思考。世界仍然是那個世界,但在不同人的眼裏,卻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兩個青年人就這樣獲得了成功。他們的成功看上去極容易,然而,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卻是他們不僅用生理眼睛觀察,而且還把所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裏的緣故。其實肉眼看見的人很多,但他們都是漫不經心,因而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有一顆隨時用心準備發現的頭腦,因為用心,一雙肉眼才成了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