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蘇軾、黃庭堅等在求不俗的同時,也遭遇到很多俗人俗事(如前所敘陳留刀鑷工),但他們並不懼怕、回避“俗”,相反,他們提出“以俗為雅”。所謂“以俗為雅”,即是在麵對俗世百態、街談巷語之時,憑借自己高雅的情懷、高深的學養,在筆下將它們變為雅馴可賞的詩文。這一點,楊萬裏本質上與蘇、黃一樣,而形式上愈益俗化。李樹滋《石樵詩話》卷四雲:“用俗語入詩,始於宋人,而莫善於楊誠齋。”陳衍《石遺室詩話》卷十六雲:“誠齋又能俗話說得雅,粗語說得細。”都說明了楊萬裏雖然直接用口語、俗語入詩,但經過選擇和提煉,仍然以“雅”、“細”出之。江湖詩人們無論情懷抑或學養,都難以和蘇黃相較,與楊萬裏比亦有差距,麵對俗人俗世,他們無法轉化為雅。於是,他們要麼“強俗為雅”,結果產生了虛偽,像戴複古明明是想用詩文向人家換錢,卻硬要說灞橋吟詩之類。要麼就勇敢地“以俗為俗”,用平民的意識、眼光對待一切。我以為,後者才是江湖“塵俗”的積極意義之所在。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看,這不正體現出南宋中後期平民意識的湧動嗎?闡幽發微,何敢奢望,憂端日久,謹獻芻蕘。
本章稿竟,集江湖詩句作偈雲:
綠桑采盡竹梯閑,(葉紹翁)豆莢薑牙社肉香。(樂雷發)
我典《唐書》充饌設,(危稹)菜花楊柳淺深黃。(高翥)
(注:集句詩出處依次為葉紹翁《田家三詠》、樂雷發《秋日行村路》、危稹《接客篇》、高翥《曉出黃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