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借調生涯(1)(1 / 2)

公元1977年的年初,經由周宗奇和李銳合力推薦,西戎老師點頭,我得以在剛剛複刊公開發行的《汾水》編輯部當了一名借調編輯。借調時期半年。

借調,是編輯部在特定時期實行的一種特定的考察員工的辦法。《汾水》複刊,急需編輯人才。但經過了“文革”動亂,作協主席兼任刊物主編的西戎老師,對於調入人員有了全新的通盤考慮:第一,不拘一格,敢於調進文學青年新鮮血液。哪怕其人身份是年輕工人比如王子碩,哪怕其人身份是農民比如胡帆。第二,重視人的整體素質更勝於其編輯水平。編輯水平一時偏低,可以逐步提高;人品有缺陷或者不易和大家搞好團結,將對整體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所以,但凡準備調入人員,一律先行借調。為期半年,以便全麵考察。先期調入的王子碩、李銳,隨後調入的張石山、燕治國,莫不如此。

在半年借調期間,我得到了鍛煉,也經受了考察。與此同時,我也“考察”了編輯部,認識熟悉了各位編輯。

1.編輯部格局

在上世紀80年代,《山西文學》成為編輯力量空前強大雄厚、編輯素質空前過硬整齊的雄踞特立於全國文壇的省級刊物。

我在《山西文學》的前身《汾水》借調的時節,正在作協決策者組建編輯隊伍的過程中。但編輯部的格局或曰骨架已經初步成型。

西戎擔任主編,鄭篤擔任副主編,刊物領導級別足夠高級。馬烽、孫謙還有胡正,則始終是刊物的編委,編委陣容足夠強大。編委們當然並不來上班編刊,便是主編西戎也不經常來編輯部。

據說,老西在“文革”前擔任《火花》主編的十年間,基本不在編輯部坐班。因為他還是文聯副主席和作協主席,而我省文聯由於作家名頭響亮,始終都是文聯作為外殼、作協充任實體。老西還要主持整個作協亦即整個文聯的日常工作。編輯部那時主要由編輯部主任陳誌銘負責日常工作。每月編好文稿,交由老西來進行終審把關。所以,老西當年能夠不斷創作發表作品,還有機會下鄉深入生活。要是在發稿日子回不了機關,編輯部主任會奔赴鄉下,將稿子送至老西手頭。

幾位老作家擔任機關領導,人人級別夠高、工資不低,都把什麼“省文聯相當於廳局級別”的職務看得很淡。個個都希望騰出手來多寫東西,最好有人來主持日常事務。文聯工作,馬烽多半委托給西戎來全麵管理;西戎呢,則又推舉鄭篤來主持工作。

此時的《汾水》編輯部,領導們已經先行調入不少得力人才。其中,應該稱作山西文壇極大幸運的是:老作家們慧眼識珠,調入了原來在社科院工作的李國濤。

那時,好像還沒有明確職務,但李國濤所負責的實際就是編輯部主任的工作。

馬烽夫人杏綿,胡正夫人鬱波,都在編輯部小說組看稿。當普通編輯。

孫謙老師有名言曰:“世界上隻要有兩個人,我也是那個被領導者。”除了出席黨組會,有時請到編輯部來談談創作,這位老先生多數蹲在家裏不出屋。——他們家當然有椅子,到訪的客人卻都會注意到:老孫有椅子不坐,偏偏要蹲在上頭。仿佛老農習慣蹲在牆根。孫謙夫人王之荷,則在機關辦公室上班,負責人事工作。我後來的正式調動,王之荷老師還曾經幾度跑過我們工廠。

除去李束為,文壇五老其餘四位當中,隻有西戎老師的夫人李英不在本機關任職。所以後來西戎執政,定下一條規矩:盡量不許兩口子一塊來東四條裏工作。以免裙帶關係,以免種種人情糾葛。

編輯部裏,李國濤總負責。下麵,大同調來的馮池負責小說組;陽泉調來的蔡潤田當時負責詩歌與散文類;與李國濤從社科院一起調入的顧全芳負責評論。美編,有個趙國荃,後來“右派”解放恢複工作還添加了一個王瑩。技術編排,則是始終跑印刷廠的何家驊。協助老蔡看詩歌的,還有從鐵路上調來的列車乘務員張承信。整體負責編輯部後勤的,是文聯老人陳仁友。這位也是右派,笑眯眯的,從來不多言語,工作極其認真負責。

小說組,李銳和大同來的王子碩已經辦理完畢正式調動手續。屬於那時特有的“以工代幹”。有個胡帆,身份是農民。有一則短篇小說《搖耬記》在《汾水》複刊號發了頭條,領導上決定調來。但農民要直接變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這方麵政策,困難重重。老馬、老西正在全力設法活動中。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何況《汾水》編輯部並不是一隻普通麻雀。

那時,好像隻有周宗奇沒在編輯部有具體工作。

大家都記得,馬烽老師曾經當眾講過:周宗奇不僅小說寫得好,人品也很好。我們是要讓他擔負一點領導工作的!

2.周宗奇說:你有什麼權利享受安逸的生活

“文革”大破“四舊”,中華傳統美德遭到嚴重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