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巴爾的摩,我們租車延著I—97號公路開往安納波利斯(Annapolis)。半個小時工夫,車子已經過橋,到了這座海濱城市。
來到規模不大的城市中心,像是到了歐洲的一個小城。狹窄的街道兩旁建築古老,空地少,草地罕見,鮮花不是開放在窗台上,便是掛在綠色鐵柱上,街道兩旁的停車位永遠是滿的。好不容易在西大街處僻靜的小巷裏停了車,步行隨意走進大街上的一家小餐館。
這家歐式風格的咖啡屋,門麵小且其貌不揚,裏麵散落著七八張餐桌,經營著沙拉和三明治一類的簡便午餐。左邊牆上掛著幾幅畫,右邊靠牆擺著書櫃,有書,也有報紙雜誌。設備陳舊,裝潢簡單,但因有了書香,便增加幾分韻味。
左右鄰桌都是一對年輕男女。
左邊靠窗的角落擺著一張桌子,裏坐著的那對男女,聽口音像是來自歐洲。兩人端著酒杯,若有所思地看著窗外。
窗外的這座城市原本是個生產煙葉的小村莊,後來從弗吉尼亞來了一批為逃避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49年起,開始建造這個城市。後來這個城市在1695年成為馬裏蘭州的首府,改名為安納波利斯,意為安娜的城市,為的是紀念當時的英國安娜公主、後來的英國女王。窗外的街上人來人往,三百多年來留下數不清的足跡。其中被載入美國開國史的有四位人物,即參加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人——威廉·帕卡(William Paca),撒母耳·喬斯(Samuel Chase),查爾斯·卡瑞爾(Charles Carrill)和托馬斯·斯通(Thomas Stone)。其中三位曾經的住宅如今開放給公眾,成為這個城市的曆史景點。
右邊鄰桌的那對男女,像是本地人。男的頭上纏著一條方巾,女的穿著露肩隨意的便裝,兩人慢慢喝著酒,閑談著學業和各自的父母家人。
兩人看上去像是學生,也許正就讀於城市中心的聖約翰學院。聖約翰學院是美國第三老的大學,建立於1796年。美國國歌《星條旗》的作者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十歲時來到安納波利斯,開始時就讀於聖約翰學院的初級學校,後來獲得兩個學位,在安納波利斯居住期間,邂逅馬利亞·泰洛·勞埃德(Mary Tayloe Lloyd),並結為夫妻。因為《星條旗》,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讓聖約翰學院引以為榮。他住過的房子,如今仍然保存。當年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或許常常光顧這條街上的餐館,和同學友人邊喝酒邊談論著家庭、理想、國家和社會。
吃過午餐,我們漫步穿行在古老的街道上。坐落在市中心的首府大廈,建於1772年,是美國最古老而如今仍然使用的政府機構。去過美國很多個州府,這座首府大廈是我見過的最小的,然而這座貌不驚人的建築,卻在1783年11月到1784年6月期間是美國臨時首都,是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條約》簽署地,以及喬治·華盛頓辭去大陸軍總司令的地點。
很快,我們走到了要參觀的學校——海軍軍官學院。從三號門進入,沿著筆直的人行道前行,兩邊是高大的樹木、寬闊的草坪,相比剛經過的市中心,頓覺校園開闊得有些奢侈。再往前走不遠,映入眼簾的是清一色的灰白色花崗岩建築,樓層都不高,銅綠色屋頂,與銅綠色屋頂遙相呼應的是隨處可見的銅綠色門炮。校園內綠樹成蔭,建築之間是寬闊的人行道、花壇和草地;道邊有雕塑、長椅。校內的主要建築物始建於1899年,采用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其後經曆年擴建,已成為美國西海岸最著名的建築群之一。1963年,聯邦政府指定該校校舍為美國國家曆史文物。
說來海軍軍官學院有些曆史。1825年,總統約翰·亞當斯向國會提出建立海軍軍官學校,最終於1845年10月10日建立,1850年7月1日改名為海軍軍官學院。初建時僅有10英畝土地的校園,後來填河造地,形成322英畝的校園。海軍軍官學院,是美國海軍唯一的一所正規軍官學校。
轉到右邊,遠遠看到一個氣派的建築,從建築的位置、樓前寬闊的場地,斷定這是一座主要建築物。沒錯,正是班克羅夫特大樓(Bancroft Hall)。班克羅夫特大樓由八個樓翼以及正中的紀念館組成。樓層不高,但是占地麵積大,顯得端莊氣派,其建築風格跟華盛頓市區裏那些政府各部的建築相似。左翼是學生宿舍樓,這個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學生宿舍樓,容納了整個海軍軍官學校的所有學員,四千多名學員都住在這同一棟樓裏,每間宿舍住三個人,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衛生間,每個人都有學校配備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