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家中三件寶(1 / 2)

從前,百姓人家的小康是以三大件為標準的。一曰收音機,二曰縫紉機,三曰手表,即“三轉一扭”〈另一轉為自行車〉。那年頭,工廠學徒月工資為二十塊六角;大學畢業的為五十四塊。因此這三樣上百塊的物件基本上算是屋裏最昂貴的家當了。

我從出生的醫院回到家開始,到日後三十年的日子,總是在這三樣家當的陪伴下生活,正因為如此,我對家中的三件家當便有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收音機

長方形的收音機,外形設計美觀大方;飛行牌的商標呈斜體字型,簡潔明快。擺在書桌上,被母親擦得一塵不染。父親喜歡聽新聞,而我最喜歡每天下午的少年兒童節目。先是一個童聲稚氣的女孩子的鈴鐺聲:“小朋友們,小喇叭開始廣播啦。”之後是一句喇叭過門:“嘀嘀噠,嘀嘀噠,嘀嘀噠嘀噠。”再下來便是節目了。

節目裏少不了兒歌,十分有趣,朗朗上口。

老牛,老牛,

蒸窩頭,

蒸得半拉熟,

炒菜不擱油,

擱了一塊大磚頭。

小牛,小牛,

蒸窩頭,

蒸得香又甜,

炒菜炒得好,

又好吃來又省油。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韻律的美妙、擬人化的趣味。世隔四十餘年,多少曾用心背得滾瓜爛熟的唐詩宋詞都封存在記憶的盲區,而這首童年的詩歌卻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偶爾想起,仍然有童心那單純快樂的情趣。

除了孫敬修爺爺的故事經典節目之外,還常有些生活小常識。一次,聽到收音機裏阿姨和聲悅氣地講動物。大象吃飯是用鼻子……最後告誡小朋友們不能把東西放進鼻子裏,如果取不出來,還要到醫院開刀。

平日乖巧聽話的我,不知為什麼竟然想嚐試一下,把一粒玉米放進鼻子。本想進不了肚子就拿出來,可沒想到玉米卻待在裏麵不出來了。

那天正是星期六,大禮堂放電影,全家人準備出門,卻發現我出了故障。後排的鄰居曹護士阿姨也鎖門看電影去了,母親急得不知怎麼辦好。不記得後來玉米是怎麼跑出的,電影誤了一截,鼻子疼了幾天。

縫紉機

縫紉機是“鷹輪”牌的。還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太原“進山中學”上高中的大姐從當時唯一的百貨公司“五一大樓”買的。

母親心靈手巧。家裏上到父親四個兜的中山裝,下到我們姐妹的花裙子,年複一年,這架縫紉機立下了汗馬功勞。

六七十年代,縫紉機普及起來。別人家的縫紉機是“蜜蜂”牌的,輕巧不說,機頭還能放下去。擺在家裏顯要的位置,平平整整,上麵罩塊台布,還算件擺設。我們家的鷹輪牌,厚實笨重,機頭固定不能移動。不知哪位熱心腸的,用三合板做了一個長方盒子,母親把它塗上黃褐色,像個帽子扣在機頭上,除了安全之外,沒有美觀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