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買玉(1 / 2)

我原先是不懂玉的,隻知道“玉,石之美者。”不過一塊石頭而已,從沒起過擁有玉的念頭。好玉也是見過的,博物館裏有,但可看不可摸,隔著玻璃,澤還勉強能看到,而潤就無法感受到了。擺在明處和帶在身上的,很少有極品。人若擁有一塊上好的玉,多深藏不露,哪裏能明目張膽地四處張揚。兩年前,我同妹妹結伴回國,正事辦完之後,我們去逛古玩市場,第一次把玉放在手掌心裏賞玩。陪我們去的是一位玉的玩家。在他的指點下,我買了一對和田一級白玉雕的玉墜。其實那對玉墜的玉有多好,我一點不懂,也不怎麼往心上去,我喜歡的是它的巧和新,好玩而已。那是一對用同一塊和田籽玉雕出的兩隻蟾,並巧妙地利用表麵的玉皮雕了兩隻蝙蝠,算得上是精雕細作之物。

那次經曆不隻是讓我擁有了一對精美的玉墜,還長了許多玉的知識,比方說玉分軟硬兩種,軟玉稱作玉,硬玉稱作翠;比方說最好的玉出自新疆和田,而和田羊脂玉又在其中占魁首;比方說什麼是山玉什麼是籽玉,什麼是玉皮什麼是沁色;比方說為什麼玉要盤摸……有了這點知識,從此自認為懂玉了。最糟糕的是長了“擁有玉”的貪婪。無奈的是長期待在美國,縱有無限貪欲,也難找施展之處。

今年夏天回國度假,我的機會終於來了。

這次回國,我們是以旅遊為主。從四川成都到古都西安,從峨嵋山到九寨溝,一路玩來,飽覽青山秀水,好不盡興。令人厭倦又無法躲避的是導遊總是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把我們帶進一個個旅遊商店,把各種商品吹得天花亂墜,什麼四川特有的紅水晶球,家裏擺一個可以鴻運當頭;什麼西藏專有的黃水晶,帶在身上可以讓人財星高照;什麼高原的藏藥貨真價實,可醫治百病,延年益壽……隻要不是玉店,我的心便不為其動。

我先生就“傻”了。他以前不喜歡收集玉呀翠呀什麼的,我一提想再買兩塊玉,他就搖頭:有一塊帶就行了,要那麼多幹嗎?架不住枕邊風吹了兩年,他也覺得擁有幾塊玉不錯,就對買玉有了朦朦朧朧的欲望。糟就糟在他是一個十分認真的人,一旦有了念頭就要想辦法付諸實施。偏他老兄對玉一竅不通,導遊和賣主一吹噓,他的心火便一次又一次地被煽起來。

那天我們正在都江堰邊遊玩,一個小攤販大概看我先生模樣厚道好騙,且肚子挺挺的,像個能掏點錢出來的主,便拉著他悄悄說:有個古玉印章,要不要看看?說著從衣襟底神神秘秘地掏出來一個用舊報紙包著的物件來,一層層報紙剝開來,裏麵是一個三寸見方的玉雕印章。猛一看,那枚印還真不錯,古色古香的,刻的是陽文大篆,手握的地方雕了臥虎盤龍。我先生一看就動了心。我們已走出很遠了,回頭不見他。我一想:壞了,肯定被騙了。跑回去一看,他正與那個攤販鬼鬼祟祟地窩在櫃台後麵看“古董”。那些個“古董”都是用舊報紙一層一層地包裹著,說是從哪個偏遠的鄉村直接收上來的,直看得我先生兩眼發亮,以為真找到好東西了。我們幾個好說歹說才把他拉走。他一邊走一邊還不甘心:就算不是真古董,光那塊玉石和雕工也應該值一百五十元了。下午到了青城山,當頭碰到一個小攤販,手裏拿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玉印在兜售,他一看也樂了:原來是批量生產的“古董”。

因為存了買玉的念頭,心就特別容易被那些真真假假的玉攪動幾下。

在西安去兵馬俑的路上,有許多賣玉的商店,據稱,賣的多是藍田玉。藍田玉我是知道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唐代詩人李商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寫在他的《錦瑟》詩中了,而那個時候藍田玉可是帝王家的專用玉。所以當導遊領著我們走進一家專賣店時,我沒看玉就已經做好了花錢的準備。很快地,我從一百元的看到了四千元的。從中選定了一個江花玉手鐲。我喜歡那玉鐲沉穩的暗綠色,配上乳白色和深深淺淺的綠色,真的就像油畫裏翻滾的江心浪花。那個鐲子標價四千元,先生一看價錢不樂意了。也難怪他,這趟旅遊,他被導遊掏了不少錢去。光一個“天麻”,就買了四包。第一次買了大號的,人家跟他說天麻是小的好,他又買了一包個頭小一點的。上了峨嵋山,人家又說精天麻是越小越好,大個頭的多是假貨,他就又買了一包特小號的。等到了九寨溝,導遊帶我們去買藏藥,說我們在其他地方買的即使不是假貨,也是劣貨。於是他又買了一包。等坐回到車裏,朋友說他三十年前見過真正的天麻,是那種大個頭的。到現在四包天麻放在那裏,到底也不知道哪包是真哪包是假。所以當導遊把那四千元的手鐲吹得天花亂墜時,他便擺出一副不上當的架勢來。可這次是我鐵心要買了。真正的玉手鐲啊,不能說我是夢寐以求,至少這次回國以來也算得上是朝思暮想的了。先生一看我那一副不肯罷手的樣子,便使了個壞招:殺價。他一開口就給了個半價,以為這樣一來既將住了賣方,也搪塞了我。沒承想,賣方一口答應了,先生隻好掏錢。這錢在他看來花得有點冤,他便自我安慰:東西貴了點兒,但女人嘛,有時候還是得用錢來哄一哄。花錢買個耳根清靜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