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才之戰(2 / 3)

早在1999年,辭職還是件冒風險的事。可李學信毅然丟掉長治醫學院和平醫院的工作,夫婦雙雙進了運城地區醫院。手續、戶口、人事關係,統統沒有。有位副院長說,先試用三個月再說。院長當即拍板:“不用試,那邊不放人,這一走就意味著堵死了後路,我不拍板,人家怎麼能安心上班?我拍板,出了問題我負責!”他早已了解了畢業於山西醫科大的李學信的醫術與人品,所以毫不猶豫。

臘月裏寒風刺骨,醫院派一輛大卡車把李學信連家一起搬來了。醫院辦公室主任在門口等了兩個多小時,一直等到把家具全搬進前任副院長留下的屋子裏。李學信看到40多平方米的屋子雖不大,但畢竟是院長特批給他的家,心裏充滿感動。辦公室主任幫他安置好後領他到夜市上去吃飯,離去時已經是深夜,那一幕十多年後的今天想起還會感到溫暖。就連後來孩子轉學也是醫院人事科幫忙辦的。過完年李學信就上了班,就任心血管內科主任。

“首先是舒心。院長尊重我們,就是帶領導看病也是先打電話後到科室來診斷,從不擺院長架子。這就在全院形成了很好的風氣,不像我在原來的單位,一個後勤科長都會對我們主任們吆來喝去,哪裏還有尊嚴?”李學信感慨道。

從來,心髒病的治療水平就是醫院一塊招牌,一個人才會帶動起一個科室的發展。2010年8月20日,一位39歲的患者因喝酒犯了心髒病,在縣醫院搶救過來送到中心醫院。晚上先放了臨時起搏器,淩晨4點上手術台,同時植入起搏器與支架,不久痊愈。如果在過去,要去西安,最快也要三四個小時,患者能否堅持到也未可知。2008年河津一位74歲的冠心病患者,在西安某醫院進行了支架植入術,不久又發生急性心梗,送進中心醫院,進行了心髒介入,轉危為安。如此病例數不勝數。

為了購進新設備,也有很多話不得不說。當初上核磁共振、螺旋CT、C型臂三大件時意見不一致,一下投資2000多萬,啥時候才能賺回來?賠了怎麼辦?現實中山大二院就是例子,買了核磁共振,光保養費一年就是幾十萬,最初一年隻做幾十例肯定是賠本生意。

可院長說:“醫院要發展,首先要在設備上發展。”沒有錢他也敢拍板。新院上設備,更是不惜投資巨大,以世界一流品牌的德國、美國先進儀器,裝備起急診室、ICU、CCU、手術部,使北京來做手術的專家們讚歎不已。王家嶺礦難時,衛生部的專家來考察醫院接診搶救出井礦工的能力,當即拍板,說,沒有想到在運城這個小城能夠見到如此設備先進、流程合理的大醫院。

“沒有先進的設備,我們就跟掛聽診器的鄉鎮赤腳醫生沒什麼兩樣,儀器讓心內科迅速走上發展道路。咱們國家基礎科學比不上發達國家,但學術發展已經與國際接軌,咱們的臨床大夫技術與國外同步,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北京阜外醫院是心血管專科醫院,他們能做的手術咱們現在也能做。比如,起搏器、支架、射頻手術。其實,在醫術方麵,橫向、縱向結合得最好的就是市一級醫院。臨床多,實踐多,經驗也多。大城市的專科醫院做心髒手術時,腳破了也得家屬到外麵請醫生來包紮。這就是現實。”李學信說。

還是回到1999年。院長看著新購進的放療設備,但苦於缺少人才,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他開始托朋友打聽。第一次見到張文正他就表態:“隻要你願意來,其它的你不要管。職稱、職位、愛人工作、調動手續,包括孩子入學,一切都有我們。”張文正進來就擔任了放療科主任。

就職於聞喜解放軍總後勤部職工醫院的張文正名氣大,待遇高,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率先在晉南搞放療,周邊地區的患者慕名而去,醫院很快就由原來的52個床位發展到三個病區150個床位。一個人才支撐起一個醫院,院領導當然不放他,搬出需要北京批準的理由來挽留。可張文正一是為了孩子上學,二是看到綜合性醫院發展空間大,最後決定孤注一擲:辭職。夫婦倆懸著心,把家搬到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