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走到哪裏,就會把病人帶到哪裏,這是規律。中心醫院的放療科很快名聲大振,患者不再舍近求遠去西安或北京,紛紛前來治療。
“我們醫院放療科的發展,最受惠的是農民。腫瘤治療有世界衛生組織製定的全球範圍內執行的治療指南,醫生的任務就是判斷準確病情。運城是宮頸癌多發區,過去幹部可以去外地,可農民沒有錢就會放棄治療,等於放棄生命。”張文正說。有一次去萬榮走錯路,車子陷進地裏出不來,一位農民趕過來喊道:“張主任你咋來了?我媽就是你治好的,你忘了?”隨即趕過來幾個人幫著抬車。那一刻,張文正非常感動。28年裏他治好的患者不計其數,哪裏還能想起眼前這位男子,可患者家屬忘不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醫院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院長經常這樣說。衛生部每年12月舉辦人才招聘會,他和黨委副書記管恩亮以及人事科長一起去,每次都有收獲。
“說不出原因,但他們在招聘會上確實很搶眼。我和男朋友都是被他們所吸引。也許是他們急切、真誠的神情吧,讓你有一種信賴感。最讓人感動的是院長的決斷,看中了你就當即拍板。”最年輕的護士長趙燕霞對當年記憶猶新。這位長治醫學院的高材生,放棄了北京海澱醫院,與男朋友雙雙來到運城。先到婦產科,又到ICU——這個集中了全院最尖端最先進的設備和人才力量的科室,2010年元月成為呼吸內科的護士長。
人事科長說,院長在招聘會上隻要相中了你,馬上就拍板。對方往往難以相信既而淚流滿麵:“真的嗎?不是說沒有幾萬塊就不了業嗎?”
“那是別的單位。我們從來不會。”院長知道,如果把中心醫院搬到北京,他還愁缺人才嗎?打破頭地往裏擠。這就是區位的優勢。院長到學校選人有一招,先找一位學習好的學生談,然後通過他(她)去找別的學生。如果這位學生找來的都是比他(她)差,那就是人品有問題,此人不可用。他用人的標準很苛刻,人品有問題,將來醫術再高也不會成為好醫生。
從2005年到2010年,醫院各專業招聘進來的共有819位,今年光市委人才辦通過綠色通道解決指標的就有60名。現在人才梯隊已經形成,50歲以下的占到80%到90%,45歲以下的占70%,40~45歲的占20%,“文化大革命”後人才斷層的現象已經不複存在。如此優秀的一支隊伍,是中心醫院技術和管理的中堅力量,可以斷定,未來的五到十年間,他們將成長、成熟並發揮各自的智慧才能,為醫院走向輝煌而做出貢獻。他們是醫院的脊梁,必將載入醫院發展的史冊。那時候,一切苦澀經曆都會變做甘甜的回憶,比如,為了新院建設半年多拿不到獎金;比如,像螞蟻搬家一樣的辛苦搬遷;比如,流程改變後的忙亂與工作強度;比如,因種種原因被患者不理解甚至挨罵投訴等等。2011年3月,中心醫院以高薪引進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許鎖春教授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又一次高標準的引進,是中心醫院人才戰略的又一項重要舉措,標誌著人才戰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許教授剛來就成功地完成了一例隻有在阜外、安貞等專科醫院才能夠完成的高難度心髒及大血管複雜畸形矯治手術,這一技術的開展,將使中心醫院在複雜先天性心髒病診治方麵有了質的的飛躍。
有人說,夜幕下的新院讓人倍感溫暖。她就像一個生命的驛站,有生命悄然離去,也有新的生命降臨。充滿蓬勃的哇哇啼哭,伴著悠揚的鋼琴聲,迎接著每一個太陽升起。重複又重複,輪轉又輪轉。
“選擇了這個職業,就等於選擇了奉獻。”這是發自醫院員工內心的感慨。算不上豪言壯語,但應該讓我們每一個人記住,並且感恩!因為,是這些白衣戰士,守護著我們的生命。是他們用青春甚至犧牲,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博弈,為我們贏得生命的尊嚴。比如,英年早逝的好醫生趙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