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齋月(3 / 3)

任憑人們如何勸說,執拗的啞巴到底是第二天出院了。也好,快到開齋節了,回回人千裏奔開齋,回來過個團圓節吧。村裏的人都說啞巴這麼做就對了。於是,便斷斷續續有人提了雞蛋、點心、奶粉、罐頭前來看望。人們驚奇的發現,患了絕症的啞巴自從出院回來,似乎變得更有精神了,看上去不像病人。他把多年不用的納鞋底的夾板子找出來,讓女人給他搓了一捆又一捆的麻線,打了一張又一張袼褙,還在人家走過的地方,偷偷的量了地上的腳印,剪了村裏幾位上年紀的老人的鞋樣,悶著頭地納起鞋底來。村人當中上年紀的人都知道,早年間別人家都是女人戴上頂針納鞋底,唯獨他們家是啞巴納鞋底,而且用的是有兩塊木板中間夾著一個螺絲,可以調整鬆緊的那種夾板子。納鞋低的時候,將夾板在地上支成一個上窄下寬的三角形,將照著鞋樣粘好的鞋底兒夾在夾板的上端,用錐子按照自己心裏想的圖案紮上密密麻麻的針眼,然後續上兩根紉了針的麻線,便上下翻飛地忙活起來,尤其是兩隻大手將兩根麻線用力一勒,細密的針腳就凹進去形成橫平豎直的小坑。這樣的鞋底又結實,又好看,誰見了誰愛。就有人出錢讓啞巴加工鞋底。啞巴也真的給別人做了不少鞋底,但從來沒收過人家的錢,街裏街坊就越多了一些對這個家庭的關愛,每每周濟些衣食用品,幫著他們度過了那些難熬的歲月。病了的啞巴今日為什麼重操舊業,人們猜不透,隻有他自己心裏明白。他看到來看望他的人們迷惑不解的眼神,善意地笑笑,忙著給人家讓座倒茶,然後就又納他的鞋底。寶營大伯指著自己腳上嶄新的禮服呢緊口鞋問啞巴,現在都興穿機器做的成品鞋了,你怎麼又想起納鞋底來了?啞巴就打著手勢告訴他,成品鞋不好,都是塑料鞋底,穿在腳上燒腳,還是他做的布鞋好,舒服、熨帖,不長腳氣。坐夜的那天,剛剛吃過晚上的開齋飯,啞巴就提一個裝著十六雙布鞋的尼龍兜來到清真寺。老阿訇一看,十六雙鞋都是上好的禮服呢鞋麵,硬硬可可的鞋底納得又勻稱又結實,而且每雙鞋上都拴著一個寫了字的布條:“昌明大伯”“永廷爺爺”“金阿訇”“霍金貴老師”“西院白二奶奶”“利嬸子”……老阿訇掐著手指頭數算了一遍,全是村裏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便立刻明白了原來啞巴是在這個格德爾夜,給村裏的老人們每人送一雙鞋子呀。怪不得他那麼著急的出院,他知道自己是該加倍努力多做善事的時候了。經典上說,在格德爾之夜所做的善事,要抵平常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幾天以後就是開齋節了,誰能在開齋節的頭一天晚上,看到西天的那一彎新月,誰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那天,太陽剛剛落山,啞巴就在自家的房前豎起了一張梯子。他叫來了自己兒時的夥伴栓柱,栓柱被他連拉帶扯弄上了房頂。兩個人不約而同盤腿而坐,瞧著西邊太陽落下去的那個地方,靜靜地守候著……守候著。

約莫七點半,他們倆看到天邊上出來的新月了。那是一彎銀鉤似的新月,明亮、美麗、潔白,閃射著代表光明和團圓的那種光澤。

那一時刻,啞巴的心醉了。

他激動地敲響了手裏的開齋梆子……

刊於《當代小說》200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