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李善長的提攜,胡惟庸於洪武六年(1373年)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後,他的精明幹練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這期間,胡惟庸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為妻,結成姻親,使得他與李善長關係更進一步。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加上李善長的舊屬們也極力幫助他,胡惟庸可謂如魚得水。由於他逢迎有術,漸得朱元璋寵信。到洪武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獨攬丞相之權。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呈現給皇帝的奏章,胡惟庸全部要先拿過來審視,看到有對自己不利的奏折,就隱匿不上報。胡惟庸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對於異己者,胡惟庸必定會打擊報複。因入相問題,胡惟庸曾與劉基有過節(劉基不同意胡維庸做丞相)。恰恰劉基家鄉附近有一片空地,一向為鹽梟占據,劉基奏請設巡檢司進行管轄,鹽梟不服,反而聚眾作亂。劉基兒子劉璉將實情上奏,但是沒有按照程序先向中書省報告,掌管中書省的胡惟庸認為劉基蔑視他,越加憤怒,於是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誣稱此地有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用來修墓,應嚴加懲處。朱元璋便撤除了劉基的俸祿。劉基憂憤成疾,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對於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略有察覺,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國--今天越南中部的一個城市國家,派使臣前來朝貢,朱元璋不知道,等到事情過後,朱元璋問及此事的時候,胡惟庸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非常惱火,連下敕書,把宰相跟禮部尚書抓進了監獄。胡惟庸已明顯失寵。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禦史中丞塗節首先告胡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禦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胡惟庸的許多隱私。結果,朱元璋順勢就把胡惟庸處死了。
另外,關於胡惟庸的死還有一種說法: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裏湧出了醴泉,視為大明的祥瑞,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裏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隨即以謀反罪就把胡惟庸處死了。
胡惟庸猝然被誅,是明代開國以來空前大案。據《明史》記載: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五年後,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二十一年,藍玉征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家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陸仲亨家奴首仲亨、費聚等與胡惟庸共謀不軌。帝怒,肅清逆黨,胡獄坐死之功臣封侯者二十餘人,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乃為《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不清。
由於《昭示奸黨錄》失傳,胡惟庸案實情亦無法為後世所悉。不少史家亦認為,胡惟庸謀反一案隻是朱元璋為了誅除功臣,而千方百計尋找的借口,曆史上有無胡惟庸謀反一事,值得懷疑。然而,此案之影響後世者,在於朱元璋罷相的決定。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為了限製宰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就是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宰相送一份。現在不需要有這套程序了,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
經過胡維庸一案,朱元璋遂下詔罷相:"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姑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雖多賢相,然其中多少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毋得設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請者,寘之重典。"從此,中國曆史上便再沒有宰相這個職務了。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六部直接由皇帝統轄,又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獄,使其互相牽製,一切兵刑大權也都總攬於皇帝。在地方機構中,在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省)。並把各省的兵、民、錢、穀分別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管理;布政使掌民政,按察使掌刑,都指揮使掌兵,叫作"三司"。明太祖為了加強監察機構的職能,在都察院下設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出為巡按禦史,代皇帝巡視地方,彈劾官吏,監察民情。此外,還設立通政司處理臣民的章奏,規定除田土、訴訟之爭,一般民戶皆可上書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