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宗即位後,雖然逮捕了魏忠賢,罷逐了閹黨,但積重難返,他仍然信任宦官、倚靠廠衛,還振振有詞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殫心為國,朕何事乎內臣"(《明史·宦官傳》),就這樣直到明朝滅亡。
明代的宦官人數到底有多少,史書上並無明確記載。但從整體上講,隨著時間的推移,明代宦官的人數呈急劇增加的趨勢,由明初的數百人發展到明末的數萬人(一說七萬人,一說十多萬人)。
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記載,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武宗曾嚴申自宮之禁,但有潛留京師者論死。由於當時宦官格外寵幸,愚民不受其禁,不少人閹其子孫以圖富貴,有的一村中自宮者數百人。嘉靖、隆慶以後,自宮的人數越來越多。
3.玩主坯子皇帝命
且說玉樓見老娘進門,便向金蓮說:"蔡老娘來了,咱不往屋裏看看去?"那金蓮一麵不是一麵,說道:"你要看,你去。我是不看他。他是有孩子的姐姐,又有時運,人怎的不看他?頭裏我自不是,說了句話兒"隻怕是八月裏的",叫大姐姐白搶白相。我想起來好沒來由,倒惱了我這半日。"玉樓道:"我也隻說他是六月裏孩子。"金蓮道:"這回連你也韶刀了!我和你恁算:他從去年八月來,又不是黃花女兒,當年懷,入門養。一個婚後老婆,漢子不知見過了多少,也一兩個月才生胎,就認作是咱家孩子?我說差了?若是八月裏孩兒,還有咱家些影兒;若是六月的,踩小板凳兒糊險神道--還差著一帽頭子哩!失迷了家鄉,那裏尋犢兒去?"--《金瓶梅》第三十回
《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對於家庭來說那是頭等大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那就是國家大事了。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樘,是一個比較受大臣們懷念的皇帝。懷念他,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特殊功績,而是在臣子的眼中,這個皇帝性情溫和,中規中矩,樂意聽取下屬意見,工作態度也還算勤奮,是臣子們最期待的"聽話"的好皇上。但是,他當政的時候,明朝社會並沒有什麼大的景象,隻能算是平穩過渡時期。在朱樘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娶了一位北直隸興濟姓張的女孩為妻子,即位後冊封為張皇後,此後再也沒有立過嬪妃,這位皇帝和皇後一直恪守著一夫一妻製,開創了中國封建曆史的一個奇跡(這八成也能算個曆史功績吧)。
然而,這種奇跡的出現也會遭受一些壓力,因為張皇後在與弘治結婚數年後,居然一直沒有兒子,這讓朝野上下急破了腦袋。當然,大臣們著急,並不是人們常說的"皇帝不急太監急"的著急法,而是怕哪天皇帝蹬腿前,還沒有留下一個繼承大統的人,那時候可能會天下大亂的。於是,無數的奏折飛向弘治,要他再立嬪妃,以便生個龍種,繼承大統。皇天不負有心人,弘治也真給大臣們麵子,正當大臣們為皇帝無後發愁的時候,內廷突然宣布誕生了皇子,這再次讓朝野上下震驚--要不是多年沒有,要有就是迅雷不及掩耳。
當時江湖傳言那個皇子並非皇後親生的,可能是弘治皇帝和某個宮女生下的,然後假裝是皇後自己的孩子,理由是張皇後這麼多年都沒生出個孩子,怎麼會偏偏這個時候生呢?不過這個理由卻不太能站得住腳,因為之前幾年沒有生不代表後來就不會生,何況在生下這個皇子後,過了幾年張皇後又生了一個兒子朱厚煒,可惜過早夭折。
不管真相如何,孝宗終於有後了,國家終於有接班人了。明朝的前九位皇帝中,太祖、成祖、景帝都非長子;英宗、憲宗、孝宗都為庶出,建文帝、仁宗、宣宗在出身時母親都還沒成為皇後,隻有這個孩子,是真正意義上皇帝皇後的嫡長子,其繼承大統的身份之純正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弘治皇帝怎麼能不開心?
世界上每個角落都缺少不了拍馬屁的。弘治皇帝得了個兒子,欣喜若狂,立即有人拍馬屁指出了皇子出生的非凡之處,這位皇子的生辰八字非常奇妙,他出生的具體時間應該是亥年戌月酉日申時,正好是申酉戌亥這個排列順序倒過來,在古代這被看成是個大吉大利的生辰,尤其是據說這個生辰與太祖朱元璋有著某些暗合之處。弘治皇帝更加高興了,他對這個兒子充滿了期望,按照明朝製度,為其取名厚照,厚為輩分,照字則是希望他"四海雖廣,兆民雖眾,無不在於照臨之下",並很快冊封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