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龍顏大怒,當場命令錦衣衛逮捕了為首的八名大員,將五品以上的官員奪去俸祿,五品以下官員進行廷杖,有十六人被當場打死。餘人全部逐出朝廷,分別受到入獄、奪俸、貶官、戍邊等處罰。他用武力平息了這場長達三年的"皇考"之爭。

此後,再無人敢在皇帝麵前提到"統嗣之爭",這場荒唐的鬧劇才算最終落下了帷幕。所謂"大禮議"之爭,表麵上是"繼統"與"繼嗣"的禮儀形式之爭,而實際上是蘊涵著皇權與閣權的政治之爭,以及學術思想上正統朱(熹)學與新興王(陽明)學之爭。守舊的舊臣閣老們所遵循的是絕對的程朱理學,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按照這個"理"去衡量,逐漸形成了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認為是普遍存在的根據,也是最深層的價值源泉,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動搖它,萬事萬法都依它而生。楊廷和在"大禮議"一開始就表明:"惟宋儒程頤《濮議》最得義理之正,可為萬世法。"而張璁等人所遵循的是新興的王學,即王陽明之學。他的一些主張跟程朱理學恰恰相反,承認人欲,率性而為。正如楊慎等人上書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兩種不同的觀念相撞,自然產生激烈的火花。

新興王學挑戰了一下作為統治者駕馭百姓的好工具--程朱理學,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這種新的思想卻給明朝後期的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5.特務行業很吃香

西門慶道:"你婦人都知道些什麼?陳親家是我的親家,女兒、女婿兩個孽障搬來咱家住著,平昔街坊鄰舍惱咱的極多,常言:機兒不快梭兒快,打著羊駒驢戰。倘有小人指搠,拔樹尋根,你我身家不保。"--《金瓶梅》第十七回

提起明朝特務機構,人們自然會想到錦衣衛、東廠、西廠,圍繞這幾個組織,可說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鞏固皇權,防範臣民造反,就利用特務人員,"專主察聽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劉辰《國初事跡》)。他殺了宰相胡惟庸以後,又設立了專門的特務機構--錦衣衛。

錦衣衛是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禦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稱"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表麵上是京城直衛親軍指揮使司的二十六衛之一,實際上則是由皇帝本人直接指揮,隻對皇帝負責,是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

明太祖朱元璋設置錦衣衛,按照《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恒以勳戚都督領之……盜賊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於死地。《明史·刑法誌》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大部分功勞都應該算在這些錦衣衛身上,足見其酷烈程度。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可見,錦衣衛有兩個職責。一是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二是"巡查緝捕",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隻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偵探。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人,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校尉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曆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後,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幹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幹幹淨淨。但是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隻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