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複開,由太監穀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廠、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錦衣衛、東廠、西廠合稱廠衛,是明朝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高度強化的標誌之一。這類係統,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王朝的始終。《明史·刑法誌》把它們與"廷杖"加在一起,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製。"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王朝的特別專製的酷政性質。

6.平民組織鬧黨派

即令堂候官取過昨日科中送的那幾個名字與他瞧。上麵寫著:"王黼名下書辦官董升,家人王廉,班頭黃玉,楊戩名下壞事書辦官盧虎,幹辦楊盛,府掾韓宗仁、趙弘道,班頭劉成,親黨陳洪、西門慶、胡四等,皆鷹犬之徒,狐假虎威之輩。乞敕下法司,將一幹人犯,或投之荒裔以禦魍魎,或置之典刑,以正國法。"--《金瓶梅》第十八回

中國古代多把為政治私利而結成的排斥異己之宗派集團稱為"朋黨",故《論語》雲:君子"群而不黨",《荀子》曰:"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務,是篡臣者也。"然而事實上,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士大夫們,一麵叫囂著不要結黨營私,另一麵卻又竭盡全力地組織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把不聽任自己的集團稱為朋黨,同時組成一個反對集團來共同討伐,在不知不覺中,另一種形式的朋黨利益的團體也出現了。大臣們互相指責對方為朋黨,並因此而引起黨爭、釀成黨禍,其最烈者如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之爭,北宋的新舊兩黨,以及明代的東林黨爭。

明朝建立之初,上上下下都受到過戰爭的破壞,人們一心想修補戰爭創傷,穩定社會,再加上朱元璋等人的勇武果敢,此時的明王朝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麵,所以,太多的矛盾都被這股熱潮所掩蓋。等到明代走到中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逐漸開始顯露出來,進而變得十分複雜尖銳。自從明成祖時起,宦官開始囂張起來,逐漸成為一個特殊的集團,在宮廷中形成一種勢力,並且得到皇帝本人的支持。

嘉靖時,宦官的勢力受到排斥,而轉變成權臣專政的局麵。故世宗、穆宗、神宗時"內閣始專"。內閣大學士開始有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位極人臣,一切朝政都歸其調度。為爭奪首輔的權位,大學士聯冊結黨,攀引門生,互相傾軋排擠,采用各種權術打敗競爭者,形成長期的門戶之爭。如張璁因迎合世宗,在"大禮議"後成了內閣首輔,"頤指百僚,無政與抗者"。及至後來,夏言、嚴嵩、徐等也都通過類似的手段先後彼此取代。特別是嚴嵩入閣二十年,執牛耳凡十五年,一意媚上,竊權罔利,"握權久,遍引私人居要地"。

萬曆時期,出現了以地區鄉土為界限劃分出的幫派,其實這種以鄉土為界限的黨派每朝每代幾乎都有,畢竟中國人還是比較注重鄉土情結的。萬曆時期所謂的"老鄉"黨派不但多,而且勢力大。這些黨派有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昆山人的昆黨,浙江人的浙黨,而以後者(浙黨)聲勢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先後出任過內閣首輔。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大的黨派,這一部分人在經濟上沒有什麼豪門巨富,政治上沒有什麼勢力,隻是一廂情願地為了挽救明朝的統治危機,形成的一股政治力量,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被明朝政府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同好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鄉無錫東門東林書院講學。顧憲成認為:"官輦轂,誌不在君父;官封疆,誌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誌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因此他們經常"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當權派。一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一部分在職官吏如李三才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就是以此而得名。

宣黨首領湯賓尹是宣城人,昆黨首領顧天峻是昆山人,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本身就是當權派的人物。這些黨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

明神宗萬曆的皇後無子,王恭妃生子常洛(即光宗),鄭貴妃生子常洵(即福王),常洛為長。但神宗寵愛鄭妃,欲立常洵,乃遷延不立太子。雙方焦點就集中在這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上。內閣大學士王錫爵、沈一貫、方從哲等先後依偎萬曆身邊。而東林黨人上疏反對,各黨派又群起反對東林。

萬曆十四年朝廷對策時,顧憲成針對皇太子冊立問題直言不諱指出:"皇太子國之本也,忠言嘉謨國之輔也,兩者天下公也。鄭貴妃即奉侍勤勞,以視天下猶皇上一己之私也,以一己而掩天下,亦以偏矣。"萬曆二十一年再次上疏:"昔人有言:天下事非一家私事。蓋言公也。況以宗廟社稷之計,豈可付之一人之手乎。"東林黨與對立各派之爭,並不僅僅是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還有其他別的方麵的東西。如史書所說,"以立儲(皇太子)為主腦,三案為餘波,察典特報複之具"。於是有"國本"之爭、三王並封之爭、福王就國之爭。僅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東林黨和它的反對派就有長達二十餘年的爭論。這期間,雙方都還利用其他事件不失時機地打擊對方,其中"京察"就是一個作為打擊對方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