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表麵上是一部文學著作,可實質上它更應該算是一本社會啟示錄。文學著作帶來的不僅是感官的愉悅,更重要的是能通過文字認知社會層麵上的事物。文化不僅僅是一兩個文學研究者之間的事情,它有著廣泛的內涵與外延。一種文化氛圍之外,透視著這個社會的眾多信息;同時在這個文化氛圍內,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一場科舉定乾坤
月娘把手接著,抱起道:"我的兒,恁地乖覺,長大來,定是聰明伶俐的。"又向那孩子說:"兒,長大起來,恁地奉養老娘哩!"李瓶兒就說:"娘說哪裏話。假饒兒子長成,討的一官半職,也先向上頭封贈起,那鳳冠霞帔,穩穩兒先到娘哩。"西門慶接口便說:"兒,你長大來還掙個文官。不要學你家老子做個西班出身──雖有興頭,卻沒十分尊重。"--《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讀書、科舉、當官,似乎已經是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自從漢初叔孫通定下的大臣上朝儀式:文官位東,武將居西。這以後,凡是官員覲見都是一個模式。站在東麵的不用說就是文官,站在西麵的自然就是武官。西門慶說自己是"西班出身",顯然說自己是武官了。本來是文武不分家的,但是,無論是曆朝曆代,自古馬上打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理天下。為了使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穩固牢靠,還得需要文官出麵。到了這時候,文官就比武官吃香多了。西門慶拿錢買了武官,心裏就很不舒服,感覺沒有當文官體麵。於是,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多讀書,爭取弄個文官做做。
封建製度社會一確立,國家機器一運轉,統治者勢必考慮如何選拔給自己幹活的人。選取文官的辦法自古不同,自從隋代開創了科舉考試選拔後,以後的朝代都看到這個方法還是不錯的,就相繼沿用下來,雖然元代建立後,科舉考試進入短暫沒落時期,但是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重新認識,引起上層統治者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超過了以往曆代,成為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鼎盛時期。
明代以前,曾經建立過不少學校,比如漢代有"太學",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到了唐代,在中央與各地方開設學校,這裏的大部分學生為官僚子弟。另外也"許百姓任立私學"。每年冬季,官辦學校或私學的合格學生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不管是官辦還是民辦,這些學校隻是作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進行科舉考試的必由之路,"科舉必由學校"。朝廷最高學府是國子監,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也分不同種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在明初,監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能夠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地方性質的考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地點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俗稱鄉闈。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考試的考場稱為貢院。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他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則比鄉試高一級,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質的考試。在每次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戌、未年舉行。考生為通過鄉試的全國的舉人們。考試地點在京師,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因為是在春季舉行,故會試又稱春闈。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時務策。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不僅僅代表學問的高深,同時也是科舉場中的令人佩服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撰修,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