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慢慢地隨著欲望逐漸變得惡劣。人性的扭曲不僅是由於色,還由於酒、財、氣、權等諸多人性弱點的誘發和來自社會的因素。就財而言,為了財,苗青殺人奪妻,賄賂官場;為了財,王六兒出賣肉體,輸身求銀。西門慶也為了財立即拋開了熱戀中的潘金蓮而去謀取孟玉樓,勾搭李瓶兒,去貪贓枉法,送禮買官,經商放債,損人利己,無所不用其極。
在封建社會裏,假如對於女人來說主要麵對的是一個"情色"問題的話,那麼對於男子來說,除了財、色之外,還有一個功名富貴的問題。當官欲、權勢欲無疑是一帖強烈的人性腐蝕劑。
"《金瓶梅》是一部哀書",人性本惡非本善。凡是稍有一點人性,不是毀滅,就是被扭曲,均無好結果。
4.壓抑千年的覺醒
(薛嫂對西門慶說孟玉樓改嫁之事)青春年少,守他什麼!有他家一個嫡親姑娘,要主張著他嫁人。
--《金瓶梅》第七回原來出殯之時,李桂卿同桂姐在山頭,悄悄對李嬌兒如此這般:"媽說,你摸量你手中沒甚細軟東西,不消隻顧在他家了。你又沒兒女,守甚麼?教你一場嚷亂,蹬開了罷。昨日應二哥來說,如今大街坊張二官府,要破五百兩金銀,娶你做二房娘子,當家理紀。你那裏便圖出身,你在這裏守到老死,也不怎麼。你我院中人家,棄舊迎新為本,趨炎附勢為強,不可錯過了時光。"--《金瓶梅》第八十回
"從一而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古代社會廣大婦女的精神枷鎖。秦漢時期貞節的觀念就有了初步的發展。漢朝經學家劉向編《烈女傳》,女聖人班昭又撰寫《女誡》,為女子製定規範,把"貞順"、"節義"等作為重要內容,好像是女子自始至終就沒得到過人們的信任,以為廣大女子都是不安定分子。甚至女子婚嫁都要明文規定出來。公元531年,隋高祖楊堅下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禁止一部分寡婦改嫁的法律條文了。隨著朝代的更迭,女人不但沒有擺脫束縛,反而約束自己的所謂規矩是越來越多。
宋理學使貞操觀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他們大造貞操輿論,反對夫死再嫁,竭力鼓吹婦女寡居守節。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貞操觀念被強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很多女子的青春和生命遭受摧殘。
明時期貞操觀念進一步惡性發展到了絕對化的階段。守節保操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成為上上下下的一種普遍的自覺行為。這種控製和約束的發展被嚴重扭曲了,壓抑了人性發展,成了以犧牲婦女為代價的"文明"。
《金瓶梅》給人膚淺的感覺是一部淫穢書籍。可是,男歡女愛本來就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人,準確地說,不單單是人,世界上的其他動物不論是高級還是低級的也會有著一樣的需求。
明朝是從元朝衰落中建立起來的。盡管統治者們接受了一些認為元朝滅亡的教訓,在政治方向上做了許多改革,但是,真正在思想領域裏起作用的還是宋朝遺留下的程朱理學。
明朝皇帝的龍椅安穩之後,便將宋朝時"格物"出來的新儒學--理學奉為獨尊之位。明永樂年間饒州儒士朱季友給理學提了一點不同意見,算是學術上的商榷,明成祖知道後龍顏大怒,下旨"命有司聲罪杖遣,悉焚其著書,曰:"無誤後人"。"朱棣的這一句話便開了明清兩朝以程朱理學禁黜異端的先河,從此理學成了惟一的學問,其他都成為異端邪說而受到查禁。而明朝的科舉規定得更是嚴格,必須從朱熹所編定的"四書"中出題,對其理解和運用也必須遵循程朱的注疏。所以,在明朝時指導人們行動的思想就是以講述"存天理,滅人欲"為主的理學。在這樣的朝代裏,講的是理學,用的也是理學,那時的空氣裏都彌漫著理學的氣息。
明朝主流文化的台麵上高唱著"存天理、滅人欲"的高調,而它的背後流行的卻是宣揚欲望的色情文學。雖然也時有遭受焚書毀版的查禁,可一部又一部的色情小說還是不斷出現和流行。
道士陶仲文,這個跟皇帝不分彼此的人,"見則與上同坐繡墩,君臣相迎送,必於門庭握手方別"。"其荷寵於人主,古今無兩"。是以秘方見幸嘉靖者。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有載:"嘉靖中葉,上餌丹藥有驗,至壬子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八歲至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乙卯九月,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陶仲文言,供煉藥用也。其法名先天丹鉛,雲久進可以長生。"陶仲文所獻的秘方,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方子,而是一種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