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寧王叛亂。武宗遂以此為借口南下親征。然而當武宗到達河北涿縣時,王守仁擒獲寧王的捷報已到。武宗似乎已無南下的必要,但他屢檄王守仁不要北上獻俘,自己則繼續南征,一定要眼見南方的秀麗景色。在山東臨清時,武宗竟然失蹤了一個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裏去了。原來,武宗在太原時得到一個藝妓劉良女,寵愛一時。他西遊宣府回來後,將劉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騰沼殿中,號稱夫人,俗呼為劉娘娘。武宗對劉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誰偶爾犯了小錯,隻要劉良女在武宗麵前替他求情,武宗就不會追究。此次南巡,武宗原本要帶她同行的,但劉娘娘當時恰巧得病,武宗與之約定以玉簪為信物,待病好後派人來接。武宗過盧溝橋時不慎將玉簪掉落河中。及至臨清,武宗遣信使接劉,但劉氏因無信物不肯來,武宗隻好親自回京,前後將近一個月。由此看來,武宗也稱得上是一個癡情天子。

明人筆記中也記載神宗與宮女淫樂之事:夏日,明月高懸之夜,與後宮嬉。令人用輕羅製囊中,放出流螢無數。再令宮女以輕羅團扇爭相撲捉,若流螢落於誰簪上,則是夜帝必幸之。故宮女爭以香水灑於簪上,以待流螢。秋日,帝題唐人王建宮詞前兩句於紅葉上,令宮女題該詞後二句於另一紅葉,一起放入禦溝,若遇兩葉相疊,令人取觀,如成全首宮詞,則書後二句之宮女,是夜必獲帝幸。冬日,於洛陽殿大池,注滿香湯,挑選柔肌雪膚之宮女,同浴於池,效鴛鴦戲水之樂。浴罷,則坐於錦繡上擁美飲酒,謂之"鴛鴦之會"。

可見,明朝上層統治者們,大都荒淫,這種荒唐的生活,注定明朝後期的皇帝在政治上無所作為,更為加快明朝的衰亡步伐。

6.人才輩出戲劇圈

西門慶道:"老公公,學生這裏還預備著一起戲子,唱與老公公聽。"薛內相問:"是哪裏戲子?"西門慶道:"是一班海鹽戲子。"……兩位內相看了一回,揀了一段《劉智遠白兔記》。唱了還未幾折,心下不耐煩,一麵叫上兩個唱道情的去,打起漁鼓,並肩朝上,高聲唱了一套"韓文公雪擁藍關"故事下去。……叫上子弟來吩咐:"還找著昨日《玉環記》上來。"因向伯爵道:"內相家不曉得南戲滋味。早知他不聽,我今日不留他。"--《金瓶梅》第六十四回

宋代以來,歌舞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降低,代之而起是戲曲、曲藝的興起。北宋王朝統治的160多年間,工商業空前繁榮,城市隨之而興盛。為適應城鎮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北京的各城鎮中普遍設立了"瓦舍勾欄"等娛樂場所,這樣市民音樂迅速發展,同時湧現出了大批著名曲詞作家和唱詞藝人。到了南宋,城鎮音樂文化得到更大發展,"瓦舍勾欄"比北宋更多更普遍,已出現了民間藝術的專業組織--社會和書會。南戲在雜劇影響下迅速成長。

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曲、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幹同一宮調七聲音階的北曲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

南戲也稱南雜劇,主要是由地方民間民俗歌曲發展而成。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藝戲劇,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14世紀)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為區別同時代的"北曲雜劇",後人稱之為"南曲戲文",或"南戲"。由於南戲的存在,使中國的古代戲曲曲藝與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戲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代戲劇體係。

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昆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昆山腔等四大聲腔。

在中國四大聲腔之中,昆山腔形成於明朝中葉。昆山腔原為流行於吳中蘇州一帶的一種清唱曲,據說為元人顧堅所創,嘉靖年間,魏良輔借助張野塘、謝林泉等民間藝術家的幫助,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係,但僅是清唱。後經昆山人梁辰魚等人改革,並創作傳奇《浣紗記》上演,聲名大振,文人學士爭用昆腔新聲創作傳奇,遂與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並稱明代四大聲腔。至萬曆末,一躍而為諸腔之首。昆腔傳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眾的歡迎,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時人稱為官腔。昆曲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麵伴奏樂曲齊全,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奏樂器,使昆曲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著稱。

海鹽腔,是一門古老的戲曲唱腔,因其形成於浙江海鹽而得名。它是元代海鹽人楊梓受戲曲音樂家貫雲石啟發,對當時流行的南北歌調加工而成的。"海鹽腔"由明代開始盛行並成為南戲的四大聲腔之首,"海鹽戲文弟子"盛行一時。

餘姚腔,產生於浙江餘姚,嘉靖年間在常州、鎮江、揚州、徐州和安徽池州、太平一帶廣為流傳,主要活躍於民間。演唱時,僅用鼓板和打擊樂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