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廷因為利瑪竇具有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授予他官職。萬曆皇帝準許利瑪竇在北京傳教,他就在宣武門內建立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堂(今宣武門南堂即為明代天主堂舊址)。

利瑪竇到北京後,寫了《經天該》和《乾坤體義》,同李之藻合譯《渾蓋通憲圖說》,這是三部天文學著作。他用中文寫作《通天該》,又親手製造了地球儀、渾天儀、日晷,把西方的天文儀器介紹到中國。

利瑪竇在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傳播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等各種知識。他編寫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他還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

徐光啟,上海人,他生於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在20歲左右的時候進了縣學,成了生員,35歲時回鄉參加了本省的鄉試,一舉奪得了鄉試的第一名,中了解元,42歲時又到北京參加考試,中了進士,後來在翰林院做了個小官。天啟年間,落職回家。

從萬曆到天啟之際,正是利瑪竇在北京居住期間。這期間,徐光啟和他來往密切,兩人一起研究數學、天文、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學問,兩人合作共同翻譯《幾何原本》等。《幾何原本》是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著名數學家歐幾裏德所著,全書共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係統的幾何學著作。徐光啟從而成了我國介紹西方科學成就的先驅者。1629年,崇禎皇帝繼位後,委派徐光啟負責重修曆法的工作,僅用了4年時間,就編成了《崇禎曆法》,是中國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利瑪竇在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庚戌)5月11日病逝於北京,享年59歲。按照當時中國的慣例,外國人死後都要移葬澳門。但是中國的教友為了紀念利瑪竇,上奏朝廷,申請賜地,下葬北京。明神宗萬曆皇帝破例準奏,親賜葬地和安葬祀費,賜北京西郊"二裏溝佛寺,房屋三十八間,地基二十畝,畀葬利子"。

利瑪竇在中國做出了傑出貢獻,李約瑟總結說:"中國和外界也有接觸,但是這種接觸從來沒有多到足以影響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學的格調,在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後,中國的科學便和全世界的科學彙成一體了。"徐光啟稱利瑪竇為"海內博物通達君子"。當時一位太監對於單獨給利瑪竇葬地,曾問相國葉文忠:"諸遠方來賓者,從古皆無賜葬,何獨厚於利子?"葉答:"子見從古來賓,其道德學問,有一如利子者乎?姑無論其他事,即譯《幾何原本》一書,便宜賜葬地矣。"葉的回答,可以看出利瑪竇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2.別把當鋪當錢庫

黃四道:"李三哥他不知道,隻要靠著問那內臣借,一般也是五分行利。不如這裏借著衙門中勢力兒,就是上下使用也省些。如今我算再借出五十個銀子來,把一千兩合用,就是每月也好認利錢。"……忽見玳安兒來說道:"賁四拿了一座大螺鈿大理石屏風、兩架銅鑼銅鼓連鐺兒,說是白皇親家的,要當三十兩銀子,爹當與他不當?"……(伯爵)說道:"哥,該當下他的。休說兩架銅鼓,隻一架屏風,五十兩銀子還沒處尋去。"西門慶道:"不知他明日贖不贖。"伯爵道:"沒的說,贖甚麼?下坡車兒營生,及到三年過來,七本八利相等。"西門慶道:"也罷,教你姐夫前邊鋪子裏兌三十兩與他罷。"--《金瓶梅》第四十五回

典當和放高利貸也是西門慶斂財的一種方式。應伯爵替吳典恩作中介借西門慶銀一百兩,得銀十兩為"保頭錢";小說中有兩個商人李三、黃四,承攬了朝廷的香蠟生意,卻因缺乏本錢,也來向西門慶借貸。借一千五百兩,"每月五分行利"。

古代高利貸最高年息是百分之百,也就是"驢打滾"的利息。元朝色目人專放這種高利貸,叫"羊羔利",又叫"斡脫債"。《竇娥冤》裏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脫債的,竇天章向她借了二十兩銀子,一年後滾為四十兩,不得不拿親生女兒竇娥來抵債。

放貸取息之事至少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而得到比較大的發展,則是在春秋、戰國之後。以後各朝代高利貸資本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並不斷得到發展,活動形式也日益複雜起來。明代尤其是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正式的存款得到了發展和普及。

明代存款多是因為生活的需要存於財主或商鋪之中,要求收取利息,接受存儲的財主或商鋪也以之作為營運的資本。

嘉靖時期,"有夏姓者,住嘉興秋涇橋,夏與徽商吳氏綱紀某甲甚昵,甲有私橐五百金,欲藉主人生息,懼為見疑,乃駕言於吳曰:鄰人夏有少積,欲藉主人廢著,冀得子錢,然又不欲使人知也。吳信而收置,為經營數年,計子母得一千八百矣"。

萬曆時期,"南京大中橋有吳姓者,父子為庠生,家業不窘,門前開一鋪,請一先生教子有年矣。其先生患其妻之善費也,乃積貲變產,得二百金,密寄於主人家曰:每年取少利以自給,而本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