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對花燈頗迷戀。第七十八回寫潘金蓮上壽。西門慶早起,衙門中去了,吩咐小廝每抬出燈來,收拾揩抹幹淨,大廳卷棚各處掛燈,擺設錦帳圍屏……玳安與琴童站著高凳,在那裏掛那三盞珠子吊掛燈。(潘金蓮)笑嘻嘻說道:"我道是誰在這裏,原來是你每在這裏掛燈哩。"琴童道:"今日是五娘上壽,爹吩咐下俺每掛了燈,明日娘的生日好擺酒。"西門慶宴請應伯爵、謝希大一幫閑兄弟,也要掛燈結彩。應伯爵也經常差人請西門慶去賞燈吃酒。花燈在當時是一種時尚的送禮佳品。在《金瓶梅》第四十一回,喬親家賀李瓶兒生子,禮物中就有花燈,"兩掛珠子吊燈,兩座羊皮屏風燈。"在明朝,鬧花燈實際上是一項奢侈的活動,花費甚巨。據說,朱厚照幼年時就十分迷戀花燈,當了皇帝後更是常常為燈節花費大量的款項,采購新奇、裝飾精巧的品種,懸掛在宮中,以供觀賞。《明實錄》記載:"上自即位以來,每歲張燈為樂,所費以數萬計。1507年,庫貯黃白蠟不足,複令所司買補之。"中國曆史研究社編寫的《明武宗外紀》記述,1507年9月(正德二年),明武宗專門從太倉金庫提取了35萬兩巨額的銀子為燈節買燈。

燈節,即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除了吃元宵,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花燈,即所謂正月十五鬧燈會。過去,燈節為皇家特別看重,會有皇家燈會,現在仍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民間習俗活動。

一般認為,燈節起於西漢。到了唐朝,賞燈活動逐漸興盛起來。唐朝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中稱,"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從中可見當年元宵燈會的盛況。宋朝的燈節更加熱鬧,還有猜燈謎活動,活動要持續5天。到明朝,燈節進入了最為興盛的時期,時間延長到10天。

在曆朝帝王中,以明朝的朱姓皇帝對燈節最看重,嗜好燈會,史載,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今南京)後,為慶賀當年的元宵節,他招徠天下富商,放燈10日。當時的南京城內盛搭彩樓。秦淮河畔的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凡。每年的夫子廟燈會都是南京的重頭大戲,江南貢院前、古秦淮河邊、文德來燕橋上,觀燈的市民、遊人如織,常常擠得水泄不通,"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燈會上猜燈謎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歡湊熱鬧,尤其是逛燈會。可有一次逛燈會的時候卻很倒黴。據徐楨卿撰《剪勝野聞》說"太祖常於上元夜微行京師。時俗好為隱語相猜以為戲。乃畫一婦人赤足懷西瓜,眾嘩然。帝就視,因諭其旨謂淮西婦人好大腳也。甚銜之。明日命軍事大僇居民,空其室。馬後祖貫淮西故雲。"原來,朱元璋的皇後馬氏從小沒纏足,有雙大腳,好事之人就譏諷她,聯想到馬皇後是淮西人,於是,就有了"淮(懷)西(西瓜)婦人好大腳"的戲語。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北京東華門辟兩裏長的燈市,從正月初八起,至十五達到高潮,十七日結束,每晚花燈、煙火照耀通宵,鼓樂雜耍喧鬧達旦。《明會典》記載: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給百官賜假十日,以度佳節。《帝城景物略》記述明朝京師從正月八日至十八日,東華門外有"燈市","貴賤相還,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人著白綾衫隊而宵行……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又甚貧者無燈。"在燈節期間,從早到晚都是"市",從夕到明都是"燈"。燈市裏,有從各地來的商賈,有古今中外的珍異,有三代八朝的古董,有各階層人物的用器。衢三行,市四列,所謂以九市開場。市裏擠滿著人,連身子都不能旋轉。據《燈市·金瓶梅詞話風俗考之一》(作者阿英)一文記述,"市樓,大都是南北朝向,到夜晚,每家擠滿著看燈的人。其間,特別在門前掛上簾幕的,那裏麵的人,一定是勳家、戚家、宦家、豪家的眷屬。一到晚,就張燈奏樂","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並紮彩排樓"。

關於明朝的燈市,明人田汝成所作的《熙朝樂事》中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前後張燈五夜","在臘後春前……燈市,出售各色花燈。"用燈火輝煌來概括明朝燈市盛況是非常妥帖的。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記述:"燈不專在架,亦不專在蹬道,沿山襲穀,枝頭樹杪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煬帝夜遊,傾數斛螢火於山穀間,團結方開,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山無不燈,燈無不席,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隻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上元節觀燈,燃放煙火,在明朝社會生活中,已經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娛樂活動。皇帝也親臨午門觀賞,並作禦製詩,命儒臣奉和,乾清宮前的丹陛上,從元旦前夕到正月十五,都要立一對高大的雕龍木質燈柱,在漢白玉台座中用鐵栓穿固,燈柱用來懸聯掛燈。按慣例,正月初一夜要紮做"燈山",施放煙火。明人劉若愚在《酌中誌略》中寫道:"凡遇聖駕升座,伺候(煙)花炮(仗),聖駕回宮,亦放火花。"據考證,因為朱厚照嗜好花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就投其所好,以求得武宗的歡心。

《陶庵夢憶·世美堂燈》稱:"至九年,寧王朱宸濠獻新樣四時燈數百,窮極奇巧,臨獻,複令所遺人親入宮懸掛。其燈製不一,多著柱附壁,以取新異。"這些花燈把皇宮的庭院照得亮如白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