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聖人治理天下,就要簡化百姓的頭腦,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永遠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樣,那些有才智的人就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間之事,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事業。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給他了。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根據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了“道”的規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譯文】盡力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從而觀察到了循環往複的道理。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會返回它的本根。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人民並不會意識到國君的存在;其次的統治,人民親近並讚揚國君;再次一等的統治,人民畏懼統治者;更次的統治,人民輕侮統治者。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複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貪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即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這樣才能達到沒有憂患的境地。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飆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遼闊深廣啊,我的心胸像無邊無際的大海一樣;自由奔放啊,我的心靈像無止境隨意吹蕩的疾風。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重視用“道”來滋養自己。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譯文】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聖人用“道”作為觀察天下命運的工具。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譯文】不自我顯示,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久。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爭得贏他。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譯文】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失道、失德的就暴戾恣肆。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幫助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幫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就會承受失道、失德的後果。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譯文】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一點,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走不快;自逞己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反而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持久。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純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樣子為法則。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譯文】聖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