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複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譯文】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
【譯文】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因果報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製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誌。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棄它,必讓其興起;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微妙而又顯明的道理。柔弱必然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隨便實施於人,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譯文】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淺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的道和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和征服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言辭一樣。清靜能夠戰勝擾動,寒冷能夠戰勝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害了,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會自得其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譯文】善於建樹的人,其建樹的東西不可能被拔除;善於抱持的人,其抱持的東西不可能脫落,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一國,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無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做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回報怨恨。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開始;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我執守而且保全它們: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因為慈愛,所以能勇武;因為節儉,所以能富裕;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