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運用推向極端的方法創造幽默,那麼,你至少要掌握這樣幾個基本環節:
其一,選一根“杆子”,並且做好“往上爬”的準備。推向極端法多是把別人的某種不正確的意見或見解,按照其自身的邏輯規則進行誇張演繹。所以,使用這個方法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弄清對方的意見或見解錯訛的要害是什麼,是遵循了什麼樣的邏輯推理規則,其邏輯結構框架有什麼特點。你把這些都弄清楚了,就算是選準了杆子,為正確使用這一方法奠定了基礎。
其二,順“杆子”往上爬,一直爬到頂端。就像優孟順著楚莊王“厚馬”的杆子往上爬一樣,一直爬到“以人君禮葬之”的杆頂。“順杆爬”可以遵循科學的邏輯規則,也可以采用似是而非的邏輯推理,還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合理想像”。
總之,要以“杆子”定手段,什麼手段有利於迅速地爬到杆頂就采用什麼手段。
其三,把“杆子”推倒。推向極端或者爬到“杆子”頂端的目的,是為了把“杆子”推倒――更清楚地把對方某種不正確的意見或見解的錯訛展現出來。優孟順著楚莊王“厚馬”的“杆子”爬到頂之後,輕輕說了句:“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便把這根“杆子”推倒了。如果推向極端或順杆爬到頂端之後,不能運用得出的結論推倒這根“杆子”,推向極端便失去了任何意義。
其四,在整個“選杆”、“爬杆”、“推杆”的過程中,像優孟和蘇軾兄妹那樣的風趣、詼諧、親切戲謔和輕鬆調侃、豁達舒展和笑對人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這些便沒有幽默。
(9)一語雙關法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唯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徘服。因大?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對曰:
“此乃泰山之力也。”
在這裏,黃幡綽之語的明義是說由於唐玄宗封禪泰山,才使得鄭鎰得以官位騰躍,暗義(也是這一用語的本義)則是譏諷封禪使張說利用職務之便,為女婿鄭鎰的青雲直上做了手腳。產生這種一語二義的特殊語言環境是:張說擔任泰山封禪使,他又是鄭鎰的泰山――嶽父;鄭鎰的升遷在唐玄宗封禪泰山之際;唐玄宗問鄭鎰升遷的原因,鄭鎰有難言之隱而一時語塞。在這種情況下,黃幡綽作為宮中優人,如果直言不諱地說鄭鎰的平步青雲是他老丈人張說搗得鬼,就等於是當麵告狀,也叫正在玄宗麵前發窘的鄭鎰下不了台;如果胡亂編一個理由來搪塞,既不符合實際,更有背欺君罪名之虞。
黃幡綽真不愧是李隆基“一日不見,龍顏為之不舒”的幽默大師,他巧妙地選擇了“泰山之力”這個雙關語,既給鄭鎰解了圍,使他得以從窘境中解脫出來,又如實地回答了唐玄宗的問話,而且語中暗藏譏諷,含而不露。
再看一例:
某甲被人誣告到縣衙,縣官明知是冤案,卻假案真辦,意在借機敲竹杠。幾經暗示明索,某甲依舊是“執迷不悟”。縣官大怒,派人把某甲抓到縣衙。
縣官氣勢洶洶:“你看看老爺我是好蒙騙的嗎?”
某甲:“回老爺,小人是近視眼,看不清楚。”
縣官怒不可遏,一拍驚堂木:“大膽刁民,我看你兩隻眼睛青是青,白是白,怎麼會看不清楚?分明是在戲弄本老爺,來人呀,拉下去給我重打四十!”
某甲:“小人冤枉。”
縣官:“冤枉?有屁快放!”
某甲:“回老爺,小人的睛眼確實不好使,小人看老爺實在是糊裏糊塗的呀!”
“小人看老爺實在是糊裏糊塗的呀”這句話,其明義是“我的眼神不好,視線不清,看不清楚你的麵目形象。”實則是指控縣官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此語的真正含義是後者。對於這一點,縣官即使再昏庸無知也不會不清楚,但是他隻能“被人打掉牙往肚子裏咽”而無法發作,因為這樣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所產生的雙重語義,使得某甲手中握有“眼睛不好使”的盾牌,有充足的理由拒絕承認自己語言的暗義,縣官如果硬要把這個“屎盆子”往自己頭上扣,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雙關的基本形式有兩種:語義雙關和諧音雙關。以上兩例都屬前者。
諧音雙關又分為同音相關和近音相關。請看:
①一切似乎又平靜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樣,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②風吹桃花桃花謝,雨打李花李花落。
棒打爛鑼鑼更破,花謝鑼破怎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