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己的從政經曆就是對章 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別各行其道;路不拾遺;各地到魯國城邑的旅客都賓至如歸。“其與鄉黨,恂恂似不能言者。其與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爾。朝,與上大夫言,??如也;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門,鞠躬如也;趨進,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四)忠誠守信,民無信不立
在孔子的執政理念中,忠誠守信的價值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從孔子與子貢的章 使武備充實、使民眾信任,都是孔子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在章 實踐、忠恕、信義教育弟子,並為他們製定了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孔子認為,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隻有忠誠守信,行為篤實恭敬,並且時刻銘記在心,任何時候都不馬虎懈怠,才能暢行於天下,否則,便寸步難行。“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衛靈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為政》)他認為,取得民眾的信任是執政和履行政務的基本前提,“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張》)他反複教導弟子們:“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謹而信”,“敬事而信”(《學而》);“信以成之”(《衛靈公》);“信則人任焉”(《陽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言必信,行必果”;“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忠信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忠信。孔子的高足曾子根據孔子的這些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三省理論”:“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五)修己以敬,安仁立命
據《論語?公冶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可見,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修身養性,努力向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比忠誠守信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那麼怎樣才算得上是好學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論語》開篇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字千鈞,力透紙背,回響千古,萬世相傳。修身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又是為了什麼呢?請看《論語?憲問》中子路與孔子的這段對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猶病諸!’《大學》對這段話的涵義作了最好的注腳:“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致”孔子還認為,修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是一個終生永不停息的積累過程,任何時候都來不得絲毫的懈怠,不能為已經取得的成績所羈絆,“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孔子一生的孜孜以求就是對“修己以敬”和“好學”的最好闡釋。“孔子少孤”(《禮記?檀公上》)而“貧且賤”,但卻自幼誌存高遠,“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以其堅持不懈一以貫之的勤奮好學精神,成為當時以博學多識聞名遐邇的“聖人”。弟子們對他更是頂禮膜拜,服膺尊崇之至,顏淵謂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子罕》)。子貢謂之“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子張》)。司馬遷謂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世人謂之“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在世人和弟子們的盛譽麵前,孔子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低調的自我評價取向:“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但惟獨對於勤奮好學這一點,孔子不僅充滿自信且深引以為自得:“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予一以貫之。”(《衛靈公》)“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他認為“君子不器。”(《為政》)――君子不是器皿,應當兼備高尚的美德和各種才能,以適應各種不同任職和各方麵對自身主觀條件的需要。但任何一種德行的修養都離不開努力向學,“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