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外婆從天國送來的毯子(4)(1 / 2)

“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個孫兒孫女,如果我每失去一個就要悲傷不止,那我就沒法活了!”

“奇怪的母親。”老紳士聽後回答說。

但是,作為她的七十二個孫兒孫女的一員,我卻要說我更喜歡她的見地。

八十歲之後,她開始感到入睡有些困難,她便經常在午夜時分至淩晨三時這段時間裏閱讀科普方麵的書籍。我想她這樣一來根本就沒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

在我看來,這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有既廣泛又濃烈的興趣和活動,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麼你就根本不會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會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

至於健康方麵的忠告,由於我這一生幾乎從未患過病,也就沒有什麼有益的忠告。我吃喝皆隨著自己的心意而為,想吃喝多少就吃喝多少;醒不了的時候就睡覺。盡管實際上我喜歡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但我做事情從不以這是否有益健康為根據。

老年人在身心方麵須防止兩種危險。一種是過分沉溺於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的往昔的懷念或對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今天,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上。當然,這一點並非能夠輕而易舉地做到,往事的影響總是在不斷地增加。人們總認為自己過去的情感要比現在強烈得多,頭腦也比現在敏銳。假如真的如此,就該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為是的情況就可能並不是真的。

另一種危險是依戀年輕人,期望從他們的勃勃生氣中獲取力量。子女們長大成人之後,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如果你還像他們年幼時那樣關心他們,如果他們不是異常遲鈍的話,他們就會把你視為包袱。當然,我不是說不應該關心子女,而是說這種關心應該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話,還應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地感情用事。動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動物就不再關心它們了。人類則很難做到這一點,也許是由於其幼年時期較長的緣故吧。

我認為,倘若想成功地度過老年時期,老年人應具有強烈的愛好,而且其活動又都恰當適宜,並且不受個人情感影響。隻有在這個範圍裏,長壽才真正有益;隻有在這個範圍裏,源於經驗的智慧才能不受壓製地得到運用。

告誡已經成人的孩子別犯錯誤根本沒有用處,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相信你,二來錯誤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種受個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會生活得很空虛,除非你把全副心思放在子女和孫兒孫女身上。假如事實確是如此,那麼當你還能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譬如支援他們一筆錢或者為他們編織毛線外套的時候,你絕不要期望他們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活。這一點希望老年人記在心中。

還有一個忠告,老年人切莫因死亡的恐懼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輕人擔心他們會在戰鬥中喪生,於是每當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物,他們就感到痛苦。年輕人這種擔心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對於一位經曆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因害怕死之而苦惱,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

在我看來,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逐漸擴大你的興趣範圍並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牆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於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並被限製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爾後便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而且這是在毫無痛苦可言的情況下進行的。能夠這樣理解自己的一生,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且,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或許是解決此問題的最受歡迎的方法。

我渴望死於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我所未竟的事業,我大可因為已經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對待死亡的不同方式和心情直接關係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如果我們不能在生活的遊戲之中,對生活孤注一擲,生活就會顯得貧乏、毫無意義,平淡而膚淺。

他人之死——弗洛伊德

一個文明人與周圍的朋友和睦相處時,是不會把朋友與死亡聯係起來的。除非他是一個以同死亡打交道為職業的醫生、律師或者類似的人。如果他人之死會給自己帶來自由、金錢、地位方麵的好處,文明人更會避免這一話題。當然,我們對死亡的這種敏感仍無力捉住死神之手。當死神之手落下之時,我們在感情上會受到震動,仿佛我們完全被打垮了。於是,死亡的特殊理由——事故、疾病、感染、衰老,漸漸升為主要位置。這種習慣暴露了我們修正死的含義的努力,將必然性修改為偶然性。一起事故同時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的信息令我們更不安。我們對死者采取了一種特殊態度,就像是向某個完成了特別困難任務的人表達敬意一樣。我們對死者的評價往往也是揚長避短,隱惡揚善。因而,無論在悼詞中還是在墓碑上,隻寫下對懷念者有利的話語,這似乎也是想當然的。死者已不需什麼尊敬,但在我們看來,對死者的尊敬比對真理的崇敬更為可貴,即使生者也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