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長詩中,為了使作品富有強烈的表現力,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作品在兩個女主人公的性格和行動的對比之下,獲得更強烈的戲劇性的效果。

鮑利斯·戈都諾夫

《鮑利斯·戈都諾夫》是普希金根據卡拉姆辛的《俄國史》寫成的一部曆史悲劇。

這部曆史悲劇描寫沙皇鮑利斯·戈都諾夫和冒名為皇者的格利戈裏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16世紀末,鮑利斯·戈都諾夫殺害皇太子德米特利篡奪皇位,但心中內疚甚深,災難的陰影籠罩著他。

這時候,青年修道僧格利戈裏因聽到真皇太子德米特利跟他年齡相近,於是產生了冒名頂替的念頭,自稱是皇太子德米特利逃亡波蘭,偕同波蘭侵犯者進兵莫斯科。他在反對鮑利斯·戈都諾夫的大貴族的擁護之下,取得勝利,自立為皇。

在這部悲劇裏,普希金顯示了人民的向背對統治者爭奪政權中的決定作用,描繪出人民在曆史事件中的偉大力量。同時也揭示了人民本身悲慘的遭遇。他們的勝利的果實完全被貴族攫為己有。在悲劇的結尾,人民對新皇所表示的“沉默”,正表明了他們對新皇所懷的敵對情緒。

《鮑利斯·戈都諾夫》廣闊地、現實主義地反映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俄國曆史事件。在結構上,普希金在這部曆史悲劇中寫了23個場麵,悲劇和喜劇互相穿插。悲劇的情節也是從一個地方轉向另一個地方,時間是7年多,它徹底打破了古典主義“三一律”的束縛。

高爾基認為,《鮑利斯·戈都諾夫》是俄羅斯最好的曆史劇,是普希金創作中現實主義的勝利。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諷刺喜劇。寫於1836年。作者曾經說過:“我決定在《欽差大臣》中將我……所知道的……俄羅斯的一切醜惡集成一堆,來嘲笑它一次。”

一個在彼得堡當過差、出入於上流社會的紈絝子弟赫列斯達柯夫,在回鄉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困於旅店。正在這時,市內盛傳欽差大臣將臨。市長是個多年沉浮宦海、一貫貪贓枉法,“凡財物到手,均不欲其有所遺漏”的酷吏,聽說有個欽差大臣就要駕臨本市,他和他的僚屬大為驚恐,深怕他們平日的劣跡被上麵察知。受到這種恐懼心理的驅使,市長親自跑到旅店,察看動靜。

赫列斯達柯夫則以為由於自己付不起食宿費用,店家告到市裏,市長前來興師問罪,因而大為惶恐;同時在與市長相互試探之中,平時那種傲慢無禮、妄自尊大的舉止風度,畢露無遺。這一切使得市長確信赫列斯達柯夫就是微服私訪的欽差大臣,於是設法把這位“欽差大臣”迎至市長公館,殷勤款待,並把自己的女兒許了他。赫列斯達柯夫見市長如此垂青,真是受寵若驚,得意忘形,在市長及其同僚麵前,大吹牛皮,把彼得堡的達官貴人都說成是自己的近親好友;使聽者欽羨不止。赫列斯達柯夫用“借錢”的方式,向市長及其僚屬“借”得巨款,又和市長妻女調情取樂,在其仆人的催促下,“快樂”地離開了這個城市。接著市郵政局長私拆赫列斯達柯夫信件,發現赫列斯達柯夫並非欽差大臣。正當把此消息告訴市長,發生爭論時,憲兵來報,欽差大臣駕到。

在這出戲劇中,作者借著劇中人物的活動和談話,揭露了俄國官僚權貴的橫行霸道,魚肉人民,盜用公款,貪汙受賄的惡行醜態,以及反動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無法調和的矛盾。

《欽差大臣》是俄國戲劇史上的裏程碑,它一反當時流行的小鬧劇,使喜劇轉向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為俄國現實主義的喜劇的發展打開了道路。

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該詩全名叫《沙皇伊凡·華西裏耶維奇、年輕的近衛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這是萊蒙托夫在第一次高加索流放時期所作的民歌體敘事詩。

作品描寫俄國16世紀伊凡雷帝統治年代,莫斯科商人卡拉希尼科夫為捍衛自己家庭的名譽,藐視暴君的權勢,在拳鬥會上打死侮辱過他妻子的沙皇寵臣——近衛士的故事。卡拉希尼科夫雖然被伊凡雷帝處死於斷頭台上,但他那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鬥爭精神得到人民的永世紀念。流放中的萊蒙托夫以此詩表達對專製暴君的反抗精神,抨擊那些為升官發財而匍匐在王座底下的奴才。

在這篇敘事詩中,萊蒙托夫純熟地運用俄國民間曆史歌謠體裁,加以藝術提煉,以濃厚的曆史色彩展現沙皇宮廷、近衛士習俗和宗法製商人家庭的生動圖畫,鮮明地刻畫了伊凡雷帝多疑和殘暴的性格。別林斯基在評論此詩時說,萊蒙托夫“滲透進人民性的精神實質中,同它融合在一起”。高爾基說:“這首詩使我們有權會設想:如果萊蒙托夫長命一些,是可能找到他的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