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列寧失去了希望。第2天,他乘著驛車,痛苦地離開了生活了3個月的哥薩克山村。

死屋手記

《死屋手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這是俄國第一部描寫沙皇製度下的監獄生活的作品,同時是世界文學中揭露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的最優秀作品之一。

小說以苦役犯戈良契科夫的手記的形式,敘述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犯人的故事,為世人展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死屋”畫麵。書中描寫的非人的生活環境,獄吏的暴行,虐待狂的摧殘,駭人聽聞,震撼人心。而住在“死屋”裏的人都是普通的無辜的農民、士兵,是農奴製社會逼迫他們進行反抗或走上犯罪道路。

作家以卓越的藝術才能,生動地塑造了彼得洛夫、庫利科夫等一些帶有鮮明個性的囚犯形象。他們勇敢、善良、具備非凡的品質和才華,但卻被活活地埋葬在“死屋”中,白白地毀滅掉了。

這部作品有力地表達了作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對沙皇專製製度的憤怒抗議。小說文字樸素精煉,往往寥寥數語,即是一個動人心魄的囚犯故事或獄中情景。屠格涅夫把這部作品比擬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而列夫·托爾斯泰認為《死屋手記》是包括普希金在內的整個俄羅斯新文學中最好的一部書。

父與子

《父與子》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862年。

小說描寫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巴紮羅夫兩次離開家庭,到貴族子弟阿爾卡狄·基爾沙諾夫家做客,同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發生思想衝突。巴威爾對巴紮羅夫恨之入骨,終於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決鬥。結果,巴威爾受了輕傷,到外國去了。巴紮羅夫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幫助父親行醫。一次,他在解剖屍體時,不幸手指割破感染病菌而死。

作品著力刻畫了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概括了新一代人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巴紮洛夫同巴威爾的思想分歧,實質上反映了農奴製改革時期革命民主主義者同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矛盾衝突。

作品運用回旋式結構,使情節簡練、明快、樸實、緊湊,又善於描寫思想衝突和人物論爭,以反襯法刻畫人物個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怎麼辦

《怎麼辦》是俄國文學批評家、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862年。副標題是《新人的故事》。

作品中的薇拉是彼得堡一個小官吏的女兒,她渴望自由與獨立。薇拉的母親想讓她嫁給上流社會的有錢人。在家庭教師羅普霍夫進步思想的啟發下,薇拉同他一起離開家庭,並結了婚。薇拉在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下,組織了縫紉工場,她采用“社會主義”原則,改善工人福利,興辦學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吉爾沙諾夫是羅普霍夫的好友,也是出身貧寒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們熱心為工人教書,免費為窮人治病,還團結了一大批大學生、科學家、軍官,經常舉行集會,討論和研究重大問題。薇拉與吉爾沙諾夫認識後,兩人真心相愛,但為了朋友家庭的幸福,吉爾沙諾夫盡量避免同薇拉見麵。羅普霍夫得知此情後,假裝自殺,秘密出國,以成全他倆。薇拉就這樣嫁給了吉爾沙諾夫。不久,羅普霍夫化名回國,同薇拉的女友結婚。兩個家庭始終保持著親密友好的關係。

作品通過上述人物的愛情糾葛,並穿插他們的秘密革命活動,以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回答了對沙皇專製製度下社會應該怎麼辦的重大政治問題,即要有一批“新人”用“革命”來改變祖國和人民的厄運,宣揚了空想社會主義理想。

作品布局新穎,女主人公薇拉的4個夢在揭示主題、發展情節上有重要作用;語言帶有政治色彩,又常用隱喻和暗示手法以避開當局的審查。是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被譽為“生活的教科書”。

地下室手記

《地下室手記》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說。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寫的最難懂的作品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許多人的抨擊。

小說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敘述者“我”近似病態的口吻所做的自白,道出了“地下人”——一個混了20多年官場之後,離群索居的退職小官吏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看法。第二部分講述了“地下人”經曆的幾個故事。一是講他年輕時曾在飯館被一軍官推開,因而他感受到汙辱,幾次鼓足勇氣想撞一下軍官,進行報複,最後終於碰了一下。

另一個故事講:“地下人”為維護“尊嚴”,硬擠進有錢人堆裏去酗酒,並借錢逛妓院。小說末尾講了“地下人”怎樣殘酷欺淩一個妓女的故事。就藝術風格而論,這“是一部十分怪誕的作品,格調生硬而粗獷”。

小說具有論戰性質,它針鋒相對地攻擊了車爾尼雪克斯基在《怎麼辦》中提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和象征空想社會主義的“水晶宮”,認為因受壓抑,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所以他們往往寧願不從利益出發,違背理性,而隻是力圖表現自己的個性。小說對一個現代人的靈魂做了淋漓盡致的剖析,確實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種意識,塑造了一個時代精神蛻化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