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詢組”活動了一段時間,眼看拉伊莎一方行將敗北下台。羅莎向普雷英提出要求,要他力挽敗局,否則就別想再見她。普雷英施展出他的全部解數,結果使廠主拉撥捷夫不辭而別,留信委托普雷英和勃裏諾夫全權處理一切事宜。普雷英說服了教授,哥雷米金仍任工廠總經理,委任秋秋也夫為法律顧問,而拉伊莎的親信薩哈洛夫則接任地方自治局主席。
廠主的視察和教授的“經濟改革”究竟有些什麼結果呢?(1)工廠工人的份地不需要發還了;(2)工人和小職員的工資被削減了;(3)慈善事業用費減少了;(4)經理人員的薪俸增加了。
盲音樂家
《盲音樂家》是俄國作家柯羅連拉的中篇小說,寫於1886年。
彼得·波別爾斯基生下來就是個瞎子。他從小就感到雙目失明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覺得自己將永遠被摒棄在生活圈子之外,而陷入同正常人隔絕的黑暗世界裏。眼看失明的痛苦將成為他唯一可感受的東西,他的利己主義和暴躁的脾氣越來越嚴重了。
大自然雖然剝奪了這個孩子的視力,同時卻慷慨地賦予他另一方麵的才能,那就是彼得從小顯露出的非凡的音樂天才。他最先賞識馬夫約西姆的天才的演奏,約西姆的歌謠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抒發了人民的悲哀和勇敢精神。這些歌謠在孩子的心裏喚起了對民間音樂的熱愛,並使他第一次接觸到祖國人民的生活。
馬克辛舅舅對這個盲童的教養起了很大的作用。年輕的時候,馬克辛曾積極地參加過意大利人民反抗奧地利壓迫者的鬥爭。他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加裏波第的部隊裏英勇地作過戰,奧軍的馬刀把馬克辛砍成殘廢,傷愈以後,他就住在妹妹的家裏,也就是盲童出生的地方。他的身體雖然殘廢,可是戰鬥精神仍不減當年。他把全副精力撲到盲童的教養上麵,他自己也從這裏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傳說中失明的琴師尤爾可的命運使馬克辛產生了想把這個盲童教育成生活的積極參加者的念頭。尤爾可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卻參加了征戰,並同一位哥薩克統領光榮地埋葬在一起。他們兩人都是在同祖國的敵人的戰鬥中犧牲的,他們的名字都同樣地留在民間傳說裏。
馬克辛舅舅一方麵對盲童進行嚴格的音樂訓練,另一方麵啟發他領悟生活的意義,使他認識個人的苦難比起人民的苦難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從小就渴望雙目複明的音樂家,終於認識到,一個人的真正幸福,不在於他個人生活的安寧,而是在於能站在戰士的行列裏為人民的幸福而奮鬥。於是,彼得“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他毅然走到瞎眼叫花子的隊伍裏去,分擔他們生活的痛苦和窮困,和他們一起唱哀怨的盲人歌,後來把這些悲痛的曲調收進自己的音樂演奏裏。
彼得不但成長為著名的音樂家,他在精神上也複明了。他之所以能夠戰勝黑暗,是因為他接近了人民,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們的歡樂和悲哀。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中篇小說,寫於1892年。
第六病室所屬的那所醫院,在外省一個偏僻的小城裏。醫院秩序混亂,肮髒不堪,盜竊成風,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治療護理,還受到敲詐勒索。醫生拉京來到這兒,曾想大力整頓一番,但因無能為力,隻得采取消極態度。25年過去了,拉京在一次巡視第六病室時,結識了因反抗專製壓迫而被關進來的知識青年格羅莫夫,並同他談得非常投機,因而也被評為精神病人送進病室,並遭毒打,不久中風死去。
小說是一篇對沙皇專製製度的抗議書。陰森恐怖的第六病室成為專製俄國的縮影。同時,小說通過拉京醫生的悲慘遭遇,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
青年時的列寧讀了這篇小說後受到強烈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裏待不住”,“覺得自己好像也被關在第六病室裏了”。
海鷗
《海鷗》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於1896年寫的一部喜劇小說。
故事發生在女演員阿爾卡基娜兄弟的一所鄉間別墅。阿爾卡基娜有個兒子叫特裏勃列夫,他是個青年作家。他不滿意當時的文藝創作的現狀,痛感“現代戲劇全是俗套和偏見”,認為現在的文學創作“需要新的形式”,他自己就寫了個形式新穎的劇本。這天晚上,特裏勃列夫顯得分外激動,因為他的劇本就要在別墅湖畔的露天舞台上獻演,而且主演這個戲的正是和他熱戀著的寧娜。寧娜渴望當個演員,她不顧父親和繼母的阻撓,“象海鷗一樣地神往著”到湖邊舞台上來表演特裏勃列夫的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