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層

《在底層》,又譯《底層》。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劇作之一,寫於1902年。

柯斯帝略夫的夜店裏聚集了各種類型的“生活的犧牲者”:工匠、小偷、妓女、演員、沒落貴族和下級官吏,他們在“底層”苦苦掙紮,渴望爬出這人間地獄。

作者把流浪漢的生活實情搬上了舞台,揭示了廣大下層人民和沙皇專製製度之間的矛盾;又通過職員沙金的積極人道主義和遊方僧魯卡的安慰哲學之間的衝突,肯定了“人”的創造力量,批判了“不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

這部社會政治哲理劇是高爾基長期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劇本的核心是流浪漢的集體群像及他們對出路問題的探討。

劇本使高爾基在歐洲劇壇贏得巨大的聲譽。

敵人

《敵人》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作品,寫於1906年。

故事發生在一家私營工廠。工廠是兩人合夥開的,有兩個廠主,一個叫米哈依爾,另一個叫劄哈爾。工廠工人群情激憤,要求廠方開除作惡多端的工頭紀奇可夫,他們派出代表要見工廠主,並提出如廠方不答應工人的要求就罷工。米哈依爾剛休養回來,聽說後暴跳如雷,埋怨他的同夥劄哈爾對工人不夠強硬,把工人慣壞了。他認為決不能答應工人的要求,否則工人會得寸進尺:“今天他們要求攆走工頭,明天他們就會要我上吊給他們看熱鬧”;況且工人正在鬧工潮,散發傳單,“已經聞得到社會主義的氣息了!”米哈依爾提出,可以把工廠關閉,決不能讓步,“讓他們稍稍餓餓肚子,這可以使他們冷靜一點。”但劄哈爾有點猶豫,他怕這樣會鬧出更大的亂子。

工人代表辛卓夫已兩次前來催促廠主與工人代表見麵。米哈依爾見到工人,態度非常惡劣,拔出手槍威嚇他們,並踢了一個工人的肚子。工人一怒之下,開槍打死了這個可恨的廠主。

事件發生後,死者的妻子克婁帕特拉指責劄哈爾,認為是劄哈爾的軟弱無力殺死了她的丈夫。但劄哈爾怕事情繼續鬧大,還是決定開工。從工廠主方麵來說,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最反動的一類是米哈依爾夫婦及其弟弟尼古拉,將軍也屬這一類;第2類是劄哈爾,他不主張象米哈依爾那樣用強暴手段對付工人,而是想用軟繩子去套住他們。他同樣敵視工人,罵工人“很粗野”、“很不文明”、“象野獸一樣,非常貪心”;他很狡猾,他知道,如果不開工,工人是不會饒恕他的:“識時務者應該在群眾中交點朋友”;第3類人是雅科夫:既不願意做工人,也不願意做資本家。隻有塔季雅娜和娜佳才是真正同情工人,站在工人一邊的,不過她們本身沒有什麼力量。

在工人方麵,帶頭人是辛卓夫。他是一個老練的革命家,工人們信賴他,他給大夥兒出主意,指出廠主之死是“他自己引起的”。事件發生後,工人們要辛卓夫轉移,但他說,“如果我走的話,會給工人留下極壞的影響”,他明知可能被捕,還是決定留下來與工人們共患難。其他工人也表現得很堅決。開槍殺死廠主的阿基莫夫為了不連累大家,準備去投案,但工人們同情他,認為他有老婆孩子,負擔比較重,決定由另一個人去頂替他。年紀很輕的李亞勃卓夫自願去頂替阿基莫夫,他說,“我們需要像鏈條似的更堅強地團結起來。”他願意為了同誌們去犧牲自己。

憲兵隊開來了,立即逮捕工人。他們在尼古拉和克婁帕特拉的協助下,先後逮捕了辛卓夫等17名工人。塔季雅娜向尼古拉求情,希望他們釋放辛卓夫;娜佳也請求憲兵隊長讓被捕工人同家屬見見麵。當然這一切都是無濟於事的。憲兵隊長對娜佳說:這是法律。如果沒有法律,就沒有國家了。娜佳氣憤地罵道:法律、國家,“真是混蛋的東西”。

憲兵隊逮捕工人後,就在米哈依爾家裏進行審問。工人們一個個表現得非常堅定、勇敢,大義凜然,沒有一個向敵人屈服。審問時,阿基莫夫為了不讓別人替他受苦,挺身而出,承認是他殺死了工廠主。

塔季雅娜和娜佳看到工人們這種大無畏的英勇行為,看到他們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真理”,快慰地說:“這些人會取得勝利的”。

列寧

《列寧》是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長篇敘事詩,寫於1924年。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偉大導師列寧的光輝形象。在長詩裏,作者懷著深厚的感情,對列寧偉大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熱情歌頌了列寧崇高的思想和光輝的業績,歌頌了列寧締造的布爾什維克黨,歌頌了列寧領導的革命群眾運動。表現了列寧主義和列寧的革命事業的水垂不朽及其世界性的曆史意義。

長詩由簡短的序詩和3個詩章組成。長詩第1章,詩人從人類發展史角度描寫了作為無產階級和被壓迫群眾的代言人列寧誕生的必然性。長詩第2章描繪了列寧光輝的一生。長詩第3章描寫列寧去世時人民對他的悼念。

長詩把概括性的綜合與細節的描寫結合起來,交替著敘事和抒情的筆調,並在語言節奏和韻律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得語言清脆有力、節奏明快雄偉、韻腳響亮悅耳、形式獨特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