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維爾納依。迎接他們的是曾經在薩瑪拉同富爾曼諾夫一道工作過的尤鬆諾夫,他是這裏的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在這窮鄉僻壤的陌生地方碰到一個多年的熟人,真是高興!
富爾曼諾夫沿途已經感到這一帶同彼得堡、莫斯科甚至塔什幹大不相同。盡管比較富裕,但叩門求點牛奶竟遭拒絕;明明有好的路可走,趕車的偏偏要拉著你走泥濘小道,問他為什麼,他說“泥濘的路比較鬆軟!”這裏的情況確實複雜:居民屬於各種不同的民族;由於曆史的原因,糾紛不斷,吉爾吉斯牧民比較淳樸可靠,但受富戶控製,力量也較薄弱;種地的多是哥薩克,自視優越,瞧不起吉爾吉斯人,他們受富農挑唆,常有暴動,反對布爾什維克,殘殺革命者。加之革命幹部少,工作不得力,中央的政策難以貫徹,本地的革命委員會也較複雜,差不多形同虛設。
富爾曼諾夫一行同這裏一些忠誠的革命者一起研究情況,分頭開展工作。然後召開大會,富爾曼諾夫親自做報告,講形勢,講政策,要求貫徹糧食征集製,改編原來的哥薩克部隊。但富農勢力還很大,甚至把持了一些部門,控製著軍隊。哥薩克富農暗地密謀,公開抗拒,四處造謠,利用居民中的偏見和自私落後思想,激化民族矛盾,策劃暴亂。已經變質或被敵人收買的黨員、幹部也紛紛倒戈,占據要塞,自立“謝米列契耶省臨時革命戰鬥委員會”,原民警局局長切烏索夫自任“主席”,控製數千人馬。他們提出反對糧食征集製,要求取消紅軍特工科和肅反委員會,還要求允許“獨立”。反革命叛亂就這樣開始了,它象張開的血盆大口,想要吞噬革命的一切成果。敵我力量懸殊,情況萬分危急。
以富爾曼諾夫為首的20名共產黨員,臨危不懼。他們一麵不斷同在塔什幹的中央領導人伏龍芝、古比雪夫聯係,要求派大部隊支援;一麵派人打進要塞,利用敵人既反對革命又要以“革命”作招牌想得到中央承認這一矛盾,巧妙地同敵人談判,盡可能做些讓步以爭取時間,此外,還在群眾中開展工作,揭穿敵人的陰謀。這樣,經過七天七夜極度緊張的戰鬥,中央增援的紅軍大部隊終於趕到,迅速地平息了叛亂,改組了原來的黨組織。經軍事法庭審判,12名為首作亂的元凶被槍決。謝米列契耶的富農們這才安靜下來。富爾曼諾夫等革命者的工作得到中央的稱讚。
毀滅
《毀滅》是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7年。
作品描寫1919年蘇聯內戰時期,一支由150名礦工、農民、知識分子組成的遠東南烏蘇裏邊區紅軍遊擊隊,在日本幹涉軍和高爾察克白匪的追擊下,堅持執行上級指示進行戰略轉移,保存戰鬥力量。雖敵強我弱,又遇有各種艱難險阻,但因有黨的領導和艱苦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做保證,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最後在麵臨全軍毀滅的險境中,幸存的19名戰士臨危不懼,浴血奮戰,終於殺出重圍,完成了戰鬥任務。
作品塑造了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萊奮生的典型形象;展示了勞動者巴克拉諾夫、美傑裏察等在革命中成長的過程,歌頌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道德情操;也描寫了叛徒密契克形象。
小說把嚴格的現實主義描寫、深刻細膩的心理分析、浪漫主義的激情和抒情筆調有機地統一起來。小說對蘇聯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是早期蘇聯文學的典範。
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
《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又名《四十年》,蘇聯作家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927年。十月革命之前俄國曆史上40多年的變革,都反映在這部作品中。
主人公克裏姆是個個人主義極端嚴重的知識分子,他卑鄙、怯懦、道德敗壞、靈魂空虛、充滿市儈習氣。他仇恨革命,卻又企圖在革命中投機,最後淪為奸細而被遊行的群眾踩死。
作品還描寫了俄國知識分子的另一條基本道路,即布爾什維克庫圖佐夫的形象,他充實、樂觀、熱愛生活、意誌堅強、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為人類造福的偉大事業。
作家通過了薩姆金和庫圖佐夫的兩個人物形象,揭示了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作品構思成熟,藝術造詣高超,思想概括深刻,是一部紀念碑式的社會性史詩,它描繪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俄羅斯最重要的發展階段,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階段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生活。
這部作者最重要的但未完成的作品被認為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寫於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