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國務院頒布了《文物保護法》。
1982 年、1986 年和1994 年國務院又分三批共公布了99 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並在1986 年公布第二批共38 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同時,規定有較高價值的曆史地段可以作為地方各級的“曆史文化保護區”。
我國的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經曆了文物、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保護區等不斷擴展與深化的過程,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係。在曆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麵所建立的法律製度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在現有的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係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全國性的法律與法規,另一部分是地方性的法律與法規。這些保護法從根本憲法、專門的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到相關法律如城市規劃法、環境保護等到地方法律文件的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以文物為中心的保護製度趨於成熟。
21 世紀,國務院又先後於2001 年8 月、2001 年12 月、2004 年10 月、2005 年5 月各增補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一個,2007 年3 ~ 5 月增補5 個,現共有108 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保護優秀曆史文化遺產的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一共分為三個層次:保存文物古跡,保護有典型曆史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段及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建立這樣一個從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曆史文化保護區到曆史文化名城的從點到麵的完整的保護體係,既有助於我國為數眾多的各種形態的優秀曆史文化遺產及養育它的曆史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又能夠減少其與城市發展的矛盾,真正做到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三、曆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與保護研究綜述
我國關於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學術成果非常豐富,湧現了許多專家及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科研成果。我國較早的關於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著作是阮儀三的《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5 年由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 年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接著出版了阮儀三、王景慧、王林的《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該書在對世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曆程進行了回顧之後,結合我國曆史文化名城的現狀,提出了名城保護的內容、方法與規劃框架,比較了中外名城的保護製度,同時舉出了眾多國內名城保護規劃的例子,諸如把北京、西安、蘇州等曆史文化名城作為案例在該文中進行了實證分析;王景慧(1994)介紹了我國保護曆史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過程和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概念的形成始末,對曆史文化名城概念進行了中外比較,對城市規劃在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的作用進行闡述。王富德(2003)對中國的曆史文化名城進行分類,並指出其特點和旅遊價值,最後對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嚴國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曆史文化城鎮旅遊規劃作了較詳細的論述。鄭向敏等人在《文物古跡的保護與旅遊開發》一書中分析了曆史文化名城的旅遊開發現狀與有利因素,並提出了可行性開發策略。這些都是關於曆史文化名城的專著研究,有關曆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的論述則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楊文棋對曆史文化名城在我國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作了論述分析;李繼峰對曆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中的不和諧因子作了分析並提出解決對策;魏峰群對曆史文化名城旅遊開發體係及模式進行了探討。
個案研究方麵主要有:黃耀麗、李凡以佛山舊城改造為例對曆史文化名城整體視覺形象以及空間結構進行研究;趙晉認為北京采取的城市二元化的做法既必要又可行;薑鷗、劉軼梅以哈爾濱為例,對認識和弘揚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趙夏、張豔紅結合曆史文化名城與旅遊開發“共生”的理念,針對洛陽的現狀,提出了發展洛陽旅遊業的一些建議。周新生在其碩士畢業論文《雲南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研究——以建水為例》(2000)中在充分分析了建水縣的區域背景、文化旅遊資源概況及客源市場條件的基礎上,作出了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的項目選擇、創意策劃及線路設計,是一個實證性的應用研究。文偉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曆史文化名城長沙保護與旅遊開發研究》(2005)中全麵分析了曆史文化名城長沙的旅遊資源特色,提出了曆史文化名城長沙的整體形象塑造及旅遊市場、旅遊產品和旅遊商品開發的對策與建議,最後指出協調和處理好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係對長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齊蘭蘭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東北地區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研究》(2006)中以東北四座曆史文化名城為研究背景,以集安市為例,分析了集安市旅遊資源特色,提出發展文化旅遊的戰略對策。宋雲飛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曆史文化名城開封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2006)中以旅遊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探討了如何進一步挖掘名城開封的文化內涵,以實現開封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文紹瓊在其碩士畢業論文《大理曆史文化名城旅遊發展優化研究》(2006)中運用“旅遊商業化”理論,得出大理古城已經商業化的結論,並提出政府的調控對以旅遊作為重要功能的曆史文化名城很有必要。梁軍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曆史文化名城武威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研究》(2007)中探討了曆史文化名城武威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充分分析其旅遊資源特色,並提出發展文化旅遊的戰略對策;馮珊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韓曆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比較研究》(2009)中通過對慶州與成都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旅遊資源特色、保護現狀和開發模式的對比分析,提出兩地在文化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上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