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沿革
鳳凰縣曆史悠久。《鳳凰廳誌》記載,夏、商、殷、周以前,這裏即為“武山苗蠻”之地。戰國時期,屬楚疆域。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 年)建黔中郡。秦王嬴政統一中原後,把其所轄的廣大地域劃分為36 郡,鳳凰所在的黔中郡即為其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後幾經變革,西漢期間鳳凰歸辰陽縣轄,西晉歸鐔成縣,東晉改歸舞陽縣,但一直屬武陵郡管轄。《元和郡縣誌》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 年)“在坡山西址設渭陽縣”,並載“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鳳凰山,坡山西設縣城,據考,古縣城址就是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址屬錦州盧陽郡。元時,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在渭陽境內設五寨司,五寨長官司駐鎮竿(今鳳凰縣城)。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 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 年)移麻陽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 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 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 年)廢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 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範圍覆蓋整個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據載,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 年)改鳳凰營為廳(散廳),升通判為同知;嘉慶二年(公元1797 年)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 年)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
曆史演遞,雲卷雲舒,悠悠數千年,鳳凰的區位日顯突出,古城鎮竿的地位日顯重要,最終成為統轄“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輻射影響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邊區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種中心位置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二節 江山形勝
一、地理位置
鳳凰,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東與瀘溪縣交界,南與麻陽縣相連,西同貴州省銅仁市、鬆桃縣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縣毗鄰,史稱“西托雲貴,東控辰沅,北製川鄂,南扼桂邊”。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53 公裏,懷化市92 公裏;距貴州銅仁機場27 公裏,張家界荷花機場280 公裏;G209 國道、S308 省道貫穿全境,枝柳鐵路穿境而過。全境南北長60 公裏,東西寬50 公裏,土地總麵積1759 平方公裏。全縣轄鄉鎮24 個,行政村344 個,社區5 個,有漢、苗、土家、瑤、回等18 個民族,人口38 萬,其中農業人口33 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4.02%,其中苗族19.8 萬人,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和傳統的山區農業縣。鳳凰古城因其西南的鳳凰山得名,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曆史、文化、山水、民俗、名人等特色資源完善融合,在中國眾多古城中別具一格。
2001 年,鳳凰古城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2006 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5 處,其中國家級2 處、省級10 處;有古遺跡116 處,特色民居120 多棟,珍貴館藏文物和各類珍稀化石1 萬多件,是西南地區現存文物古跡最多的縣份。
二、峰巒崢嶸
鳳凰縣地處湖南省西部邊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位於東經109 度18 分~ 109 度48 分,北緯27 度44 分~ 28 度19 分。南北長66 公裏,東西寬50 公裏,總麵積為1 759.1 平方公裏,約為全省麵積的0.84%,占全州麵積的8.12%,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較小的山區縣。鳳凰縣境的地勢與整個中華大地一致,西北高而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三級階梯傾斜遞降。
東部及東南角的河穀丘陵地帶為第一級台階,以低山、高丘為主,兼有崗地及部分河穀平地,地表切割破碎,穀狹坡陡。一般海拔在500 米以下,包括竿子坪、吉信、木江坪、官莊、新場、廖家橋、水打田、林峰、沱江鎮等地,最低的水打田鄉竹子坳海拔170 米。地表物質以紅岩為主,夾有部分石灰岩、麵岩。氣候較溫暖。
從東北到西南的中間地帶為第二級台階,海拔500 ~ 800 米,包括茨岩、茶田、阿拉營、落潮井、麻衝、都裏、板畔、千工坪、山江、木裏、吉信、三拱撟的一部分,以中低山和中低山原為主,地勢較平緩開闊,穀少坡緩,壟田較多,石灰岩廣布,天坑溶洞甚多。氣候適中。
西北部中山地帶為第三級台階,海拔在800 米以上,包括米良、柳薄、禾庫、兩林、臘爾山及三拱撟的一部分。這些地方,地表組成物質石灰岩占95%,地表起伏和緩,坡度在5 ~ 20 度之間。邊緣地帶,峰巒連綿,穀深坡陡,為中山類型。氣候較寒冷。
縣內石灰岩構造麵積占總麵積的70.9%,屬古生代地層,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形成了以石芽、孤峰、峰叢、溶洞、窪地、漏鬥、落水洞、陰河、伏流、斷頭河、岩溶泉水、岩溶瀑布等為主要特征的岩溶地貌,全境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河溪迥環,常年深綠逼人的綠色,蔓延各處,構成天然的美麗圖畫。縣境群山聳翠,奇峰疊起,有臘爾山、鳳凰山、青龍山、南華山、八公山、九台山、疤頭山、雷洞山、鉤雞坡等47 座雄偉挺拔的大山,每一座山都有一串神奇的故事。
三、河湖水係
鳳凰縣水係屬於長江水係,經洞庭湖上溯為沅水係,再上溯分屬武水或辰水水係。縣境內大小河流溪溝156 條,總長709 公裏。河流由西南向東北呈樹枝狀分布,流域麵積在10 平方公裏以上或幹流長5 公裏以上的有40 條。沱江為縣境最大的河流,為武水一級支流,上有二源:南源為龍塘河(古名龍潭河),從臘爾山的叭苟古塘的油麻河發源,流經貴州省境再流入本縣龍塘河。北源為烏巢河,發源於禾庫都沙南山峽穀中,灘險流急,天雨水漲,行旅多阻。沱江從西至東橫貫縣境中部地區,流經臘爾山、麻衝、落潮井、都裏、沱江鎮、官莊、橋溪口、木江坪等鄉鎮。在縣境長96.9 公裏,自然高差533 米,流域麵積為732.42 平方公裏。
萬溶江在縣北,離城20 公裏,古名筸子溪,在縣境內有57 公裏,為武水二級支流。萬溶江有二源,北源發源於臘爾山禾庫鄉龍角洞以東的高山深穀中,向東約3 公裏流至天星山下,火爐坪鄉西界邊,至木裏鄉的萬溶江村。
南源發源於八公山東麓的古丈坪,經雀兒寨、毛都塘至萬溶江村。江水兩源將兩頭羊鄉環抱為“陸上海島”,兩江彙合後,經萬溶江下流至吉信鎮三潭,沿途彙集了冷水溪、拉務河、筸子溪、茶溪、灣溪,直流吉首的張排寨彙入武水。在縣內流經山江、兩頭羊、火爐坪、木裏、吉信、三拱橋、竿子坪等鄉鎮,長38.7 公裏,流域麵積290.2 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6.5 立方米/ 秒,自然高差550 多米。
白泥江又名白岩江,為辰水一級支流。在縣境內長約36.1 公裏,流域麵積34 平方公裏。主要源頭是湖南西部邊境的阿拉鎮天星堂。沿途彙集來自阿拉鎮的流口溪,廖家橋鎮的回龍溪、茨岩溪,林峰鄉的皂泥潭,水打田鄉的平溪山。在水打田雙江咒罵與水打田溪彙合,由竹子坳流入麻陽縣的錦江。該江主幹穿過本縣阿拉、茶田、茨岩、新場、廖家橋、林峰、水打田等鄉鎮。
蘇麻河,是縣西北臘爾山台地上的一條小河,源出於雄偉的來龍山下兩林鄉的板井,進入臘爾山的科茸、忍務,流入柳滾村時由南經西,經過板拉到的果,一直向西流入貴州省鬆桃縣的盤信區內,再折轉向南,經銅仁、入錦江。在鳳凰縣境14 公裏。
龍塘河,在縣西北落潮井鄉境。它的源頭有二:一為臘爾山鎮來龍山下的叭仁,另一源頭為臘爾山鎮來的油麻河。龍塘河經報國村、龍塘村,在鳳凰山下穿過千尋懸崖入古妖潭,後穿過飛崖深穀,曲曲彎彎流程31 公裏而到都裏馬頸潭,與烏巢河在長潭崗彙合。
烏巢河,在縣境西北高山峽穀中,發源於禾庫鄉的都沙,繞過險峻的八公山西麓,經臘爾山、山江、落潮井、麻衝等鄉鎮,流程33 公裏,在都裏鄉的馬頸潭與龍塘河相彙。
四、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鳳凰縣土地總麵積1 795 平方公裏,共有耕地麵積3 316.68公頃,其中水田2 532.36 公頃,旱地729.84 公頃。
水資源。鳳凰縣水係屬於長江水係,經洞庭湖上溯為沅水係,再上溯分屬武水或辰水水係。縣境內大小河流溪溝156 條,總長709 公裏,水資源13.47 億立方米。全縣共有各類水庫66 座,其中:大型水庫2 座,小Ⅰ型水庫16 座,小Ⅱ型水庫48 座。病險水庫27 座。水庫總蓄水量3.1 億立方(其中:長潭崗水庫蓄水量為2.1 億立方,龍塘河水庫蓄水量0.3 億立方)。
生物資源。鳳凰縣共有各類植物物種618 種,動物種類123 種,林地麵積34 780.9 公頃,森林總覆蓋量為92.33 萬立方米,覆蓋率為30.62%。
礦產資源。鳳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礦種23 種,探明儲量13 種(飾麵大理石、含鉀頁岩、釩、電石灰岩、水泥灰岩、錳、汞、鎘、硫鐵礦、鋅、磷、鉛、煤)。
鳳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但西北中山山原卻有北亞熱帶的性質。
由於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差異,氣候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是西北高寒山區(臘爾山區和山江區的北半部),海拔700 米以上;第二類型是較暖區(吉信區和城郊區的南部地區);其餘地區是第三類型,界於兩類之間。高寒山區和較暖區氣溫一般相差5 ~ 6 攝氏度,節氣相差15 天左右。
全縣處於全國多雲中心區的邊緣,年平均雲量在8 成以上,年平均霧日達35 天,因此日照偏少,處於全國低照度中心區及湘西北低值中心區,但仍足以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的需要。
鳳凰縣位於雲貴高原東側少雨地區,曆年平均降雨量僅1 308.1 毫米,年降水量為州內最少,也是全省少雨區之一。但由於山區陰地形對暖溫氣流的阻滯和抬升作用,臘爾山區的旱情往往比城郊區為輕。
全縣冬季盛吹偏北風,夏季盛吹偏南風。由於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為最明顯的季風環流。
第三節 民俗風物
鳳凰是多民族聚居縣,共有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等18 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9.67 萬人,占總人口的75.2%。苗族人口21.9 萬,占總人口的55.5%。
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麵;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苗族,是鳳凰縣最古老的民族。遠古苗族生活在黃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與炎黃部落作戰,失敗後苗裔退居江漢、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
商周時,三苗被破,苗祖遷徙到湘西“五溪”一帶,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後又由湘西分遷到西南各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遠古驤蔸部落的仡熊、仡夷為主體,融合三苗、盤瓠兩個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組成。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曆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長遠的曆史淵源,據考證,鳳凰土家族可能是廩君蠻巴人後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邊界,一直居住在長江、沅水之間,是一個較穩定的民族。作為族稱的“巴人”,曾經是一個多部落的統一體,其祖先一般認為是今鄂西的巴東、建始地區的“南猿人”以及長陽地區的“長陽人”。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到了漢代,稱巴郡南郡蠻、武陵蠻、婁中蠻、澧水蠻與中沔蠻(屠山蠻)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稱武溪蠻、西溪蠻、天門蠻、黔陽蠻、建平蠻等。隋代稱“嶽左”。宋代稱北江諸蠻。《宋史·蠻夷傳》稱蠻區人為土民、土蠻、土官等。明清兩代稱土夷、土蠻、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時期,才出現“土家”與“客家”的漢語稱謂。所謂“土家”,是相對於“客家”而言的,而所謂“客家”,又主要是指漢人而言的。“土家”意為“本地人”,“客家”則意為“外來人”,隻有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地區以後才出現。本來,土家族自稱“畢茲族”,古代巴人也是這樣自稱的,但“畢茲”不等於就是“本地人”。“畢茲”是土家族的自稱,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後來較多的漢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區以後才出現的漢語稱謂。
鳳凰民族民俗獨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韻味獨特的鳳凰土話,別具一格的苗族服飾,苦辣鹹酸的飲食習慣,原始戲劇活化石儺堂戲,地方風味十足的陽戲,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茶燈以及玻璃吹畫、蠟染、紙紮、苗族銀飾等格調清新高古的民間工藝,構成了鳳凰獨具特點的民族民俗風情。
一、獨特民居
保家樓。一種純係護性質的民居,也是民居建築中的一種特殊建築形式,始於民國年間。主要是村寨權勢鄉紳和地主,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便在自己的宅院建起保家樓,用以防衛敵對勢力的擄掠。但也有部分是由群眾集資共建,用以保護本寨的安全。保家樓的建築特點是:平麵以布局為正方形或矩形,外觀形態與古代軍事建築中的碉堡相似,高達3 ~ 4 層,兩層以上四壁均留有槍眼。各層之間鋪設樓板,架有板梯。修建位置一般均選擇便於攻守的地址,居高臨下,便於觀察和阻止外敵進犯。
吊腳樓。其建造獨具特色,小巧別致,一般為兩層樓房,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鬥式木結構,具有鮮明的隨地而建特點。吊腳樓上層寬大,製作工藝複雜,做工精細考究,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杆及門窗;下層占地很不規則,不作正式房間,但木質下吊部分均精雕細刻,有金瓜或各類獸頭、花卉圖樣,上下穿枋承挑懸出的走廊或房間,多建築在溪河水邊高坎之上或竹木掩映之間,各抱地勢,淩波弄影,既具粗野無拘之趣,又有秀麗嫻靜之風。它依山臨水,空氣清新,古樸秀雅,不僅給苗鄉土寨增添了美姿麗容,而且深受苗族土家各族人民喜愛。至今,吊腳樓在縣境城鄉四處可見。
宅院。大多為群體建築,用封閉的圍牆,嚴密而堅實的大門與外界造成一種分割,形成一個獨立的院子。其平麵布局,以開間為基本單位,靈活地在各個恰當的地方安插大不不同的天井,組成一個有機空間群。有的則采用所謂“隔牆花廳”的辦法配置一個新的空間係統;有的還形成大院套小院,庭院相連成一整體,適當利用內部的庭院、天井及內廊進行采光、通風,或作為內部交通便道。
過去宅院的房屋多以木構架為主,有兩層的樓房,也有一層的平房。此類宅院,鳳凰城鄉處處可見,民間稱它為“印子屋”“四合院”或“封火桶子”。如過去在縣城的田(應詔)公館、劉(土奇)公館、陳(鬥南)公館等,有的現已撤除或改建,無法見其原貌。至今仍保持舊貌完整的還有吳家弄的陳鬥南住宅和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居。
寨落。是有柵欄或圍牆的村落,現在,有的沒有柵欄圍牆的村莊,也叫寨落。寨落裏的人一般是聚族而居,或是一個至幾個族別聚居,或以某一個姓氏為主體,加上別的幾個姓氏聚居一處,這是鳳凰各民族在清末民初時期,因受統治壓迫及兵災匪患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有的幾十戶或幾百戶為一寨,而且多由3 ~ 5 個小寨組成大寨。苗族寨落一般建在山麓或山腰,遠離城鎮,交通梗塞,以山寨居多,平寨較少。
二、古風習俗
鳳凰各族的婚姻嫁聚、喪葬、祭祀、禁忌各有特點,雖然其古風舊習不斷變異,但是有的仍保留至今。
苗族婚嫁。鳳凰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
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
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隻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下,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裏,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裏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隻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宗教信仰。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
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穀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裏,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苗族地區的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麵。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薑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髒”,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髒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髒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髒)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7 年或13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裏,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髒頭,祭品牯髒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3 年之久。
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係、本民族重大曆史事件和遷徙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藥,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藥手段。
打豬。苗族祭祀本家祖先的一種活動,苗語叫“保巴果”。打豬要進行一整天,要請舅家7 個客人來喝酒,其中一男一女在“禾丟”(竹片彎成的棚架)前相對而坐,另5 人端坐堂屋,麵前各置一個酒碗,當苗老司念到“哈叼”(喝)時,客人要端起碗象征性地喝酒。打豬時要將豬前腿和後腿分別捆到一起,用兩根木棒從豬的前腿和後腿穿過,壓在地麵釘緊,再用木棒將豬打死,燎毛刮淨。開膛後要將豬一部分肉做成肉串,與一後腿一起擺到“禾丟”內祭祖,封之為“牙合”(忌肉),由苗老司請祖先享用後,交由舅家客人背回家去。客人回家時主人不能送,客人也不能謝,以免驚動祖靈。客人背肉回家途中遇人要高喊“背忌肉來了”,通告對方。對方若與背忌肉者異姓,則要老遠避開。背肉的人回到家,當晚要請族人將忌肉吃完,吃不完的,要包好埋入氽洞裏,碗筷要拿到河裏或井邊洗淨,不能在家洗,不能將油湯喂牲畜,否則,認為要被虎傷蛇咬。參加打豬的人不準留胡須。打豬過程中,不準講漢話,不準說虎蛇,不準開玩笑。同時,忌諱漢人窺視,忌穿有衣領的衣服。凡是參加打豬的人,事前都要沐浴淨身。如有違忌,則認為打豬祭祀不能生效,違忌者必須賠償一切損失,以便擇日再祭。
接龍。是苗族一種非常神聖的禮拜活動。苗族人為家道興旺,往往許願於龍,並請兩位苗老司來做法事,請母舅接龍,請寨中族人幫忙。母舅來時,主人要到村口迎接,並當場送酒兩碗,送紅包一個。整個接龍活動一般要兩天。第一天,敲起鑼鼓,吹起嗩呐,請苗老司祝詞。到中午時分由苗老司帶主婦和母舅接龍。主婦要穿節日盛裝,與母舅同來的婦女都要著繡花衣裙,戴銀首飾。龍接回時,在家男子都要拿著紙錢和香火,由另一苗老司引到村口接龍,燃放鞭炮,引龍進屋。然後,客人可以散去。第二天,要根據苗老司的安排,在堂屋挖一小坑,放朱砂水一碗,用岩板蓋上,稱為龍室。然後,苗老司帶著主人家男女,搖鈴念咒,繞龍室三周,放鞭炮,引龍入室,再用土填實周圍,接龍儀式即告完畢。苗族人家十分看重龍室,走到苗家人屋內,不可敲打龍室,驚擾神靈被視為大忌。
還儺願。“還儺願”是苗族獨特的酬神活動。古時苗家人往往為消災滅禍、生活安康、家庭興旺而祈求祖靈護佑,許下一年、二年、三年之期的大願,至期如願,要遍報親朋,椎牛殺豬宰羊請苗老司還願,即為還儺願。還儺願場麵莊嚴、神聖,富有原始野性魅力。
椎牛。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動。椎牛既有富裕人家為家道興旺,感謝祖先保佑的目的,也有因為病災或事不稱心而祈求祖先保佑的。椎牛分合村公祭和單家獨戶舉行祭祀兩種。一般在許下椎牛大願後,必須經五六年乃至十幾年的準備才能還願。還願需要一頭水牛、兩頭黃牛、兩頭豬、一隻雞,耗費非常大。椎牛那天,親朋好友要前往慶賀送禮,所以圍觀者很多。椎牛時,在空地上立一花柱,柱上套一篾圈,牛係圈上,苗巫師口中念念有詞將牛獻給祖靈,由母舅將牛刺死。牛死後,嗩呐齊鳴,鑼鼓喧天,人們盡情歡鬧嬉戲。椎牛一般要三天時間,第一天上客,第二天椎牛,第三天散客。椎牛期間,無論是誰都要打花鼓一次,但一般按與主人的親疏關係來排序,先主人、再母舅、再妻舅,等等,晚上主客對唱椎牛歌。椎牛活動耗費很大,非一般人所能接受,加之社會的變遷,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目前,這項活動已很少見。
攔門酒。攔門酒是苗家古老的一種習俗,一些地方直呼“識友酒”。相傳古時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濱,生活幸福。後曆盡峰煙,被迫遷徙至深山老林間。無情的歲月養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愛憎分明的個性,但凡有人來訪,入門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飲者為友,就會受到苗家人的熱情款待。時代變遷,如今的攔門酒已成苗家歡迎貴客光臨的一種禮節。
攔路歌。攔路歌往往和卡鼓連在一起。苗家走親、婚嫁,仍保留“攔路”和“卡鼓”的風俗。客散時,主家寨子的少男少女早已在寨邊路口等著,男的三五個手挽著手,女的六七個肩挨著肩,攔住出寨的路口,唱著苗歌,要客方的少男少女留下來。他們既可互相用歌聲表達真情,也可互相用鼓舞傳達深意,那婉轉的歌聲,那撩人的鼓點,在深山峽穀中回蕩,激動人心,勾人魂魄。
邊邊場。苗族青年婚前戀愛比較自由,青年們趕場、聚會,往往是男的兩三個一夥,女的五六個一群,或坐在樹蔭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說有笑。散場回家的路上則挑中意的對象,以歌表情,以歌結友,俗謂“邊邊場”。“邊邊場”整個過程充滿浪漫情調,充滿詩情畫意。
唱苗歌是苗族表述心跡、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構式嚴謹、種類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纏綿中表情達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時陶醉在一種藝術氛圍中,求含蓄多比興,絕無淫詞濫調。趕“邊邊場”必須避開同宗父老兄弟,偶爾相遇也必須馬上規避,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為兄弟姐妹,不能談情說愛,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爬刀梯。爬刀梯是苗族獨步天下、驚險絕倫的藝術奇葩。爬刀梯和椎牛一樣,是苗族還儺願祭祀儀式中莊嚴神聖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部分苗巫師為了滿足人們觀感刺激的需要,逐漸將爬刀梯這一活動從祭祀程序中剝離出來,使之成為一項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觀賞性藝術。
爬刀梯往往在空敞開闊的坪壩舉行。先將一根高大堅實的木杆立在壩中,杆上呈梯級狀插著數十上百把鋒利無比的大刀,使整根木柱形成一架望去寒光閃閃、令人目眩心驚的刀梯。
爬刀梯之前,都要由苗巫師先做法事。其時,牛角爭鳴,苗巫師手端“法水”碗,先祭祀祖先及四方神靈,後用“法水”圍著刀梯點灑,祈禱爬刀梯者平安無事。法事完畢,苗巫師赤腳踏著鋒利的刀刃,一步一步爬上數十米高的木杆頂端。看上去驚險異常,但絕少見有掛紅(見血)的。爬到刀梯頂端時,身手敏捷的苗巫師,常常用肚子頂住梯頂,手腳展開,宛若大鵬展翅,令人驚歎。
更為神奇的是,爬刀梯不僅苗巫師及其徒弟可“爬”,如得允許,有膽量的觀看者也可一試身手,絕對不會發生意外。試爬成功後,將刀抽下來試試刀鋒,仍然鋒利如初。
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樣,原來都是苗族還儺願過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跡、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動,因其驚險刺激且自成體係,久而久之便逐漸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形成苗族獨特的高難度的傳統表演藝術。踩火犁用的鐵犁都是平常農村耕田耕地使用的鐵犁。表演前,先將十數片鐵犁放到旺炭火上燒紅,而後取出,排成一排,遠遠看去,宛如一個長方形的燃得正旺的炭火坑。踩火犁開始後,苗巫師光著腳板從灼紅的鐵犁上走過去走過來,悠閑自得,如履平地。
踩火犁表演近乎神話般神奇。前來觀光的遊客有躍躍欲試者,偷偷去摸苗巫師走過的鐵犁,還沒摸著,已覺得熱氣逼人,少數摸到的,往往被灼傷。其中神妙,圍觀之人歎為觀止。
三、節日古禮
鳳凰各民族有共同的節日,也有本民族獨有的節目。這些節日古禮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傳統習俗、道德風尚、思想情操、宗教觀念等。透過它們,可以探索到各民族文化的淵源,感受到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著重介紹一些鳳凰獨有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盛典。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上刀梯、表演刀槍箭術,以表對先烈的懷念和繼承先烈遺誌的決心。傳說遠古時,鳳凰縣龍塘河跳花溝每逢四月八日,都要舉辦盛大歌舞會,苗族男女你唱我和,相伴而舞,自由戀愛。後來有一年,官家派人前來搶親選美,拆散了對對戀人,糟蹋了許多美貌少女。第二年的“四月八”,苗家青年早作準備,在官家派人搶親時,奮起反抗,但遭官府血腥鎮壓,苗家勇士全部戰死。從此以後,每年的“四月八”,苗家人民都要舉行盛大活動以祭祀四月八殉難的先烈。
春社。就是古人祭祀土地,以祈豐收之意。周代用甲日,後多於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謂天子之祭也。全唐詩《社日》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佳句,鳳凰則有“三戊驚蟄五戊社”的俗傳,即把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定為春社。意為春回大地,柳綻新芽,氣溫日升,農民陸續播種打秧,開始繁忙的季節已到。屆時,為了祭祀土地神,各家各戶吃社飯、社肉,喝社酒。社飯,即社祭時所供的飯食;社肉,即社祭時所供之肉;社酒,即社祭之酒。時至今日,這種賦有詩意的節日城鄉大部沿襲,但刪繁就簡,多以吃社飯表示向土地神祈禱。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節日。鳳凰苗區有苗族青年天靈射殺皇帝的傳說,這個傳說與《苗族文學史》中的《田螺相公》內容完全相符。傳說苗族英雄天靈,經三年苦練,一箭可射到京城皇帝的寶座上,功夫到家那天,為養精蓄銳,天靈早早就睡了,囑咐母親雞叫頭遍時叫醒他。誰知老母半夜後簸米,不經意拍響簸具,“拍拍”之聲引起雞叫,天靈聽見雞叫後急忙爬上將軍山(山在貴州鬆桃、銅仁、湖南鳳凰的交界處),彎弓對準京城方向就射。箭射中了皇帝的寶座,但皇帝尚未登殿。天靈因此被害,據說被害這天是六月六日。於是,每逢此日,苗胞便雲集鳳凰山下,吹嗩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禱吉祥,祈禱幸福,祈禱未來和希望。
封齋。每逢小暑節前之辰日起,至小暑節後之已日止,為開齋時。第十四日為封齋日。封齋日是天王爺遇難的日期。在此期間,忌食魚、蝦、雞、鴨、鱉、蟹、豬、牛、羊等葷菜。如果誤食,必降災殃。在苗族居住區,可以吃豬肉、牛肉和羊肉。如見山禽、野獸、蟲蛇類不能打,並避諱叫其名。如在此期間死人,必須殺豬來祭拜天王悔過,這一做成已經成了一種風俗,尤其是風乾天道兩旁的居民更是嚴格遵守這一風俗習慣,並且在齋前必須將所有用物淨洗一番。社會人士,都將天王視為能靈應的尊神。新中國成立後已廢止。
中元。道家以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舊時道觀在這一天作齋醮,憎寺作盂蘭盆齋。鳳凰曆來以農曆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民諺:“七朋半,鬼成串”,夜間不準小兒出門。自十一起,各家祭祖先,焚香燭,設肴饌,至十五日化紙錢包封,或焚“金錠銀錁”,叫做“送亡”。縣城玉皇閣每晚撞“幽冥鍾”,鍾聲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撞鍾僧人下午不吃飯,日夜不離鍾,直到十五日方休。土家族過中元節叫過七月半,簡稱“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