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秋。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以娛樂、互市、男女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秋千”。“趕秋千”反映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吃新節。土著的苗族,主要以農耕為生,人們所期望和看重的,便是吃新。在吃新節裏,除辦魚肉酒飯、煮南瓜糯米粥外,還將新的包穀、禾胎、豆莢、茄子、辣子、苦瓜等陳列於家龕之前及土地神祠前祭之。未吃飯前,將所有菜肴各取一份並盛飯一碗,先送狗吃,傳說穀神是狗帶來的,狗有大恩。吃新的時間,一般以小暑節後已日算起,再過十日逢卯日,便是吃新的時間。
四、風味小吃
鳳凰人吃的文化、吃的習俗也豐富多彩。苗族、土家族與漢族的飲食習慣有同有異,在食物的製作與烹調方麵,又具有各自的特點,現就一些味道可口、獨具特色的小吃作一些介紹。
酸魚。在鳳凰的苗族聚居地區,酸魚味道酸鹹,香辣可口,是用來招待貴客的菜肴。每逢苗家的喜慶節日,酸魚佐包穀燒(酒),別有一番風味。苗家酸魚還可拌炒酸辣椒、酸茄子、酸黃瓜、酸番茄、酸春芽、酸竹筍、酸蕨、酸蔥以及包穀酸、糯米酸等各種酸菜食用,味道也各不相同。製作酸魚的程序雖不太複雜,但特別講究。先挑選半斤左右的酸魚,洗淨頰鰓,破肚取髒,抹以鹽粉,魚背朝下,置於壇裏,鋪放平整,一層一層往上鋪好,待一兩天即取出放至篾篩陰涼,幹水即收,再將糯米粉、辣椒粉和其他佐料放於魚腹空腔,再放於壇,上用桐葉或包穀球殼覆蓋,加以篾圈竹梢卡住壓緊,將壇蓋好,壇口圍槽盛水淹及三至五分為宜。一般可儲存兩三年,需食用時,隨時可以從壇裏取出。苗家用酸魚待客的習俗,至今仍保留。
血粑鴨。血粑鴨子是鳳凰,乃至湘西最具特色的地方菜之一。製作時將預先浸泡好的上等糯米裝入碗裏,宰殺鴨子時將鴨血溶入糯米浸泡均勻,等鴨血凝固了,再蒸熟。放冷後,將血粑切成小方塊,然後用菜油煎熟。待鴨肉九分熟時,再將血粑放入鴨肉裏烹煮,並摻和一定的香料物品,呈金黃色即可。鴨子煮血粑既有鴨肉的鮮美味濃,又有血粑的清香軟糯,吃起來口感香濃,讓人食欲大增,真是稀有的人間美味佳肴。
臘肉。臘肉是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每年臨近年關時熏製。熏製時先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揉鹽和各種香料後醃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熏幹。如用橘子皮熏烘,臘肉油中透紅,紅中透亮,不見煙灰,顏色更顯好看。熏製得比較好的臘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臘肉做菜前須洗淨、煮熟、蒸軟、再切片,既可直接蘸酸湯辣子食用,也可加佐料翻炒,香味獨特,菜色亦佳。
社飯。鳳凰社飯源於社日祭祀。它主要以糯米、黏米各半,拌以臘肉釘釘、豬油、胡蔥、青蒿(別名社菜)等原料,製作工藝精細,食之香而不膩。立春以後,草長花開,當地人為了祭祖祀神,從田野采來鮮嫩的社菜用石碓衝碎,用清水洗淨其苦酸味,再放到鍋裏烘幹,拌上野蔥用青油回炒,製成“傻”菜;然後將本地精產香糯米與切成顆粒的過冬臘肉拌合同煮;飯半熟時拌上“傻”菜,再燜烹片刻,社飯就作成了。社飯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臘肉的薰味,還有社菜的清香,飯一開鍋,香味四溢,直令人饞涎欲滴,食欲大振。
酸湯。是鳳凰人的傳統湯菜。酸菜一般采選蘿卜葉、白菜已開始發黃的葉片,在陰涼處攤擺一兩天,使葉片呈金黃色,然後洗淨、切碎、裝壇,再用滾開的米湯和酸湯曲浸泡並靠近有熱火氣的地方擺放,一天一夜可成,其顏色金黃透亮,可涼拌或做湯。做湯時,隻需放水倒入部分酸菜,放入豆腐,再加上野蔥、少量辣椒等佐料,煮開就可食用。此湯顏色嫩黃,味道清鮮,食之使人增食開胃,並且可以強身健體。
菜豆腐。是鳳凰民間常用的菜譜之一。製作時首先用石碓或石磨將黃豆加工成粉末或豆漿,用白菜、青菜摻和煮沸,輔之以食油、食鹽、山椒花、辣椒等佐料,色清爽,味道香甜,營養好,老少皆宜。菜豆腐的由來已久。據傳元朝順帝年間,南昌府南昌縣梓溪牯牛鎮上,有一土家族人名劉文質,考中進士,元末致仕歸流,臨終前給親生六子各白銀1 000 兩。後來這六子各分房至瀘溪、麻陽、沅陵、漵浦、黔陽六縣。因劉文質六個兒子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子孫後代很多但大家相隔甚遠,所以就定下了除夕先吃齋後吃葷的家族習慣,繼承此習慣的就是同族人。吃齋時吃青菜豆腐,表示艱苦創業;吃葷的時候是吃豬頭、豬尾和豬蹄,表示奮發向上。鳳凰位於沅水上遊,每歲除夕吃“青菜豆腐”的習俗在水打田姓劉的土家族人民中沿襲下來,並逐漸把菜豆腐傳於各地,讓菜豆腐成為常用之菜。
酸蘿卜。吃酸蘿卜是鳳凰人一大特殊的嗜好。小街小巷、鬧市路邊、學校門口,一般都有老婆婆擺設的酸蘿卜攤點。泡製酸蘿卜的方法較簡單,一般家庭都能製作。先把淡鹽開水冷卻,倒入翻水壇中,再將洗淨的紅蘿卜切成塊狀,放入冷翻水壇中醃泡,同時放一些花椒、大蒜,蓋好即可。做得好的酸蘿卜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隻能親自去品嚐,難以言傳。
糯米粑。自古以來,鳳凰各族人民在逢年過節時,有喜歡吃糯米粑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時,用糯米粑預示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年除夕前,家家戶戶用甑子將糯米蒸成飯後,放在石臼中,再用木杵“哐哐”地打,然後撬在門板上壓成碗口大小、手指厚薄的月圓形,待晾幹後,用冷水浸泡,避免黴變。糯米粑可以用油煎、火烤或和菜一起煮著吃,十分可口。糯米粑還是傳遞感情的禮品。春節拜年時,農村人總要帶幾十個小糍粑和一對大糍粑訪親拜友。現在,糯米粑已成為商品,一年四季在墟場上都可以買到潔白而圓的糍粑。
葉子粑。葉子粑一般是城鄉群眾的節日食品,曆史悠久,最初於中秋、重陽兩個節日食用,有喜慶豐收之意。後來逢年過節也會食用。葉子粑的主要原料為糯米、黏米、白蒿,製作時將米磨成粉末,拌水揉糯,用手製成一個一個橢圓形,包上各種餡兒(可包鹽菜肉丁、辣子豆腐、黃豆粉糖、紅白糖等),然後用桐樹葉或芭蕉葉包好蒸熟,故稱“葉子粑”。葉子粑具有色澤嫩綠、味道香甜等特點。
五、名優特產
鳳凰的特產有豐富的農業、工業、礦產業產品和野生動物特產品,其中有的產品聞名中外。
鳳凰紅曬煙。又稱晾曬煙、草煙、拐子煙,是1986 年評出的全國十大名曬煙之一。紅曬煙在鳳凰的栽培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以質優味純、香氣濃鬱著稱。紅曬煙主要有大花、小花、花青、柳葉、旋煙等9 個品種,盛產於鳳凰東、北部地區。
罐罐菌。又名蕎巴菌、貓兒菌,屬真菌類,主要產於鳳凰西北部的臘爾山台地,是鳳凰著名的土特產,產品遠銷國內外。罐罐菌性喜溫涼濕潤,多生長於鬆樹、茶樹雜生的草叢中,表麵有灰白、黃褐、黑色和褐色等多種顏色,曬幹後均呈黑色,色澤光亮為佳品。每年農曆六七月份為罐罐菌的生長期,采回洗淨曬幹,煮食味鮮且香,是肴中珍品。
朱砂。舊稱丹砂,鳳凰的朱砂礦發現已有1 000 多年,開采也有400 多年,自古以來遠銷國內外。目前在茶田、茨岩一帶有開采。朱砂礦物結晶奇特,單晶為菱麵體,雙晶常呈矛狀穿插。有金剛光澤或金屬光澤,鮮紅色,半透明,性脆,完好的朱砂還是一種寶石,人稱朱寶砂。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人稱水銀。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態金屬,它多用於化工、儀表、醫藥、工藝美術等方麵。據地質學家證明,鳳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礦田,被中外科學家列為環太平洋朱砂富集礦帶。
菌油。其原料是鬆菌和茶油(菜油)兩種。從坡上剛摘下來的新鮮菌子,洗淨,每條掰成三至四小塊,在熱鍋裏焙幹水汽。將所備茶油或菜油放入鐵鍋,油到七八成熱時,將菌塊放入熱炸,炸到一定程度後,放些花椒佐料後撈出,裝入罐中封存即可,隨取隨用。菌油主要用做麵條或米粉的拌油,食之異常美味,濃香撲鼻,是饋贈的佳品。
薑糖。是鳳凰傳統的保健食品,製作始於清朝年間,主要以生薑和白糖為原料配方,采用民間工藝精製而成,其味甜中帶辣,色澤金黃誘人,進口香脆,且具有驅寒散熱、潤肺暖胃、化痰止咳的功效,是正宗的地方特產。家釀白酒。鳳凰小吃中,飲品最具鳳凰人豪爽、熱情的特性。玉米釀製的苗家苞穀燒酒,入口勁足,口味醇香濃鬱;糯米釀造的糯米白酒,度數不高,但甜中藏烈、醇而不軟,後勁十足。苞穀燒酒常用於親朋聚會時開懷暢飲,糯米白酒則多供悠閑之士細斟慢酌。
六、戲劇舞蹈
儺戲。又稱儺堂戲,是從苗族祭祖還願的詞曲中衍生而成的一個地方戲種。儺戲曆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萬物有靈”觀念產生時期。苗族先民“信鬼不信神”,認為人的靈魂不滅,祖先死後靈魂仍在,可以保佑子孫後代。因此,苗民往往祈求祖先,助其實現心願,一旦酬願便要祭祀祖先,俗稱“還儺願”。還儺願主要是由苗巫師主持,跳儺時配以唱、念及動作,儀式非常嚴肅。明末清初,民間藝人開始將“還儺願”的部分內容整理、加工、完善後搬上舞台,便成了儺戲。因此說,儺戲是從莊嚴的祭祖儀式中衍生而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曲目。儺戲沒有管弦樂,但有節奏明快的鑼鼓伴奏,曲調流暢悅耳,劇情風趣詼諧,更具有濃鬱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儺戲有“土、俗、純、細”的特點。“土”與“俗”集中表現在戲曲內容的地方特色,富有自然古樸之美;“純”與“細”則表現在劇情構架單純細膩,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富有藝術哲思之妙。儺戲目前最流行的是“兩大腔十二大調”。兩大腔分別是“儺堂腔”和“高台腔”,其中,“儺堂腔”包括“開山調”“先鋒調”“師娘調”“搬算匠調”“童兒調”等五大調;“高台腔”包括“薑郎調”“薑女調”“龐氏調”“白望調”“表堂調”“卷子調”“安安調”等七大調。“儺堂腔”與“高台腔”各有特點。
“儺堂腔”具有濃厚的祭祖還願色彩,唱腔古老原始,“高台腔”則注重表達人間的喜怒哀樂,對真情刻畫逼真,悲哀處催人淚下,歡樂處令人擊掌稱快。鳳凰儺堂戲內容豐富,劇目繁多。按類別分,大致可分兩大類,第一是始祖戲,第二是正本戲。始祖戲代表劇目有《天仙送子》《長旗先鋒》《搬土地》《搬算匠》《搬童兒》《白望送娘》《開山砍五路財》等;正本戲代表劇目有《庵堂會》《安安送米》《蘆林會》《池塘會》《金橋會》《樓台會》《撿田螺》《王二編筐》《擂焦錘》《龐女氏》《八仙調》《東江別》等。
苗族鼓舞。苗族鼓舞源遠流長。《紅苗歸流圖》所附文字中,就有苗族“跳而擊之”的鼓舞記載。這說明,苗族鼓舞起碼在明清時代已經盛行。鳳凰苗族鼓舞,大體上可分為猴兒鼓和花鼓兩大類。猴兒鼓是娛樂者模擬猴子的動作翩翩起舞,其動作詼諧,難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異常柔美,異常抒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鳳凰臘爾山、山江、麻衝、落潮井一帶苗區十分流行。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兩個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還有一個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製舞蹈節奏的,也就是敲邊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兩種,步頻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關係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關重要。花鼓分梳頭鼓和擺手鼓兩種。梳頭鼓是男鼓舞,兩位男性舞者,根據鼓梆的敲擊節奏,選擇“快三”或“慢三”步伐,靈活地扭動腰肢,拿鼓棒的兩手一邊敲擊鼓麵一邊做出各種優美動作,鼓點明快,動作粗獷;擺手鼓是女鼓舞,女性舞者在敲擊鼓麵的同時,做出雞啄米、栽田打穀等動作,鼓點較慢,動作柔美。打花鼓是鳳凰苗族十分喜愛的一種娛樂方式。善打花鼓者其手、腰、步配合默契,動作流暢,舞姿柔美,對舞者或旁觀者,都是一種藝術享受。
陽戲。鳳凰陽戲創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是湘西具有很大影響的地方劇種。鳳凰陽戲最初來源於民間流行的民族歌舞、說唱表演藝術。到清道光年間,陽戲發展成“二小陽戲”,有小醜、小旦兩種角色,劇情非常簡單,小醜發型類似“衝天鑽”,鼻畫“蛤蟆圖”,以輕快、俏皮、風趣著稱;小旦則男扮女裝,妝飾嫵媚嬌豔,以活潑、俏麗、風韻馳名。到清鹹豐年間,陽戲進一步發展成為“三小陽戲”,有小醜、小旦、小生三種角色,表演開始形成固定劇目,技藝明顯提高。到清同治年間,陽戲開始使用服裝、道具,並形成更複雜的折子戲劇種。到清光緒年間,陽戲已基本成型,並流行於整個湘、鄂、川、黔邊區。鳳凰陽戲角色齊全,套路完整,有老生、正生、小生等“三生”,有老旦、正旦、小旦等“三旦”,有小醜、大花臉或三花臉等“淨”角,服裝、道具齊全。鳳凰陽戲詞曲通俗易懂,唱腔節奏明快,劇情詼諧有趣,充分表現了鳳凰的風土人情,深刻展示了粗獷樸質的民族風格,極富藝術感染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鳳凰陽戲劇目甚多,內容非常豐富。目前最流行的主要有《嫁嫂失妻》《收租搶親》《上天梯》《撿菌子》《打豬草》《盤花》《江邊洗》《丁狗八講書》《化子盤學》《磨盤山》《三仙傳道》等劇目。
茶燈戲。茶燈戲,是發源於古民間小調、勞動山歌、燈舞等傳統曲目的鳳凰小型歌舞戲種。鳳凰茶燈戲大約出現在十八世紀,以表現勞動者歡慶豐收、讚美生活、歌頌愛情為主要內容,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民族色彩。茶燈戲都是喜劇,劇情誇張、幽默、風趣、簡練。鳳凰茶燈戲目前有兩大流派:文茶燈和武茶燈。文茶燈文戲貫穿始終,武茶燈有不少武打場麵。文茶燈主要流行於鳳凰的東部和北部地區,武茶燈則流行於鳳凰南部地區。鳳凰茶燈作為小型歌舞劇,特點在“小”。演員有二人、四人,最多不過十二人。人數雖不多,但演員舞姿嫵媚嬌豔,著裝講究,色彩非常豔麗,加之表演輕鬆活潑,語言通俗易懂,曲調優美動聽,深受觀眾歡迎。鳳凰茶燈有豐富的傳統劇目,著名的有《掐菜苔》《夫妻觀燈》《小放牛》《蚌殼舞》《十二月采花》《十二月繡花》《四季花兒開》,等等。
七、民間工藝
苗族服飾。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鳳凰苗族服裝喜歡使用五顏六色的布料。男裝以皂黑色為主,亦有家織條紋花色或淺藍色。青壯年多穿對襟,老年多為滿襟,衣緊袖短,褲短而大,裹腳束腰,頭上往往戴青色或花條紋頭帕。苗服最具特色的是女裝。女裝衣褲較寬大,胸襟、袖頭、衣邊、褲腳皆繡有精巧花邊,五彩斑斕。出門時,頭上戴著青絲帕,身上穿著滾邊繡花無領滿襟,滾邊繡花褲;頭帕和上衣綴滿銀飾,有銀帽、銀鳳冠、銀項圈、銀手鐲、銀戒指、銀牙釺、銀掛鏈、銀腰帶等,雍容華貴,落落大方。山江女裝,衣著色彩鮮麗,銀飾造型精美,是苗族女裝中的精品。
苗族銀飾。苗族銀飾是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並因其種類繁多、造型精美而形成了一種極具審美、欣賞和研究價值的“銀飾文化”。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
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棋盤,外加手鐲、戒指等;背飾有披肩、腰鏈等。苗族銀飾大多保留著原始的韻味,許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社會曆史演進的各個特定階段的信仰追求和生活習俗。
蠟染。蠟染是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之一。鳳凰蠟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純樸典雅,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感。它紋樣光潔清晰,色調清新高雅,文化內涵豐富,民族風格濃鬱,是鳳凰民族民間工藝品中的精品。鳳凰蠟染製作講究,工藝程序複雜,從編織到成布、從用料到浸染,前後要經過點蠟、染色、去蠟、漂洗、晾幹、整理等十多道工序。蠟染印花布可以根據需要設計,製成壁掛、屏風、被麵、桌罩、衣物等,成品獨具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民族韻味。
苗家刺繡。苗族刺繡成品是苗族女子衣著、小孩鞋帽、苗家被麵、帳簷的裝飾品。近代也有繡成壁掛、屏風的。其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繡和彩色繡兩種。單色繡以青線為主,刺繡手法比較單一,其作品典雅凝重,樸素大方。彩色繡用七彩絲線繡成,刺繡手法比較複雜,或平繡或盤繡或挑繡,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繡成品色彩斑斕,狀物栩栩如生。
苗族剪紙。苗族剪紙是苗族刺繡的底樣,多為即興作品。一般是剪紙藝人采用剪、紮、挑手法在紙上隨意創作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構圖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心理。苗族剪紙畫麵造型生動,線條自然流暢,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
紙紮。紙紮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鳳凰的紙紮技藝精湛,傳承久遠,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 年)鳳凰地域初始建縣(渭陽縣)就有紙紮藝人,沿襲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紙紮藝術主要用於民族民間節日喜慶、祭祈慶典。紙紮工藝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塊、篾條、木棍,用它們紮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蟲魚等形象,糊以皮紙,施加彩繪,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城紙紮傳承人聶方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大師”。
印染。印染的形成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盛行於先秦與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鳳凰印染藍印花布的工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通常分為兩大類:純藍印花布、彩藍印花布。純藍印花布布麵是素淨的,沒有花紋圖案,一般用於衣服、頭帕、裹腳的布料;彩藍印花布布麵有複雜的花紋圖案,製作十分複雜,一般用於被麵、墊單、帳簷、巴裙、圍腰、門簾、桌布、圍布等,顯得十分高貴上乘,也是藝術欣賞、收藏及研究的佳品。藍印花布不管是純藍還是彩藍,製作工藝流程都是十分複雜的。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獨自創造了一種新的印染品種,並且也加入了鳳凰劉氏家族藍印花布品種項目大係,頗受廣大民間群眾歡迎。古城藍印花布傳承人劉大炮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大師”。
苗家花帶。是苗族婦女一種精致的裝飾品,也是苗家人贈送客人的珍貴禮品。苗家花帶的構圖多取材於自然界的花草蟲魚和古老傳說,寓意吉祥的動物及其他圖案,新穎別致,獨具一格。花帶顏色鮮豔亮麗,編織技術精湛細密,可作圍裙帶、腰帶等使用。
第四節 風景獨秀
一、古城覽勝
鳳凰古城保護區占地麵積1.8 平方公裏,是一個保存相當完整的古城。
古城五寨司時為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改建為磚城,開設四門,並各建城樓。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建廳後,鎮、道大員移駐於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改磚城為石城。隨著官宦商賈的紛至遝來,人們在南華山下,沿沱江和小溪河相繼建造了一大批以民居為主的建築,形成了完整的山城風貌。
從曆史價值看,鳳凰古城是明清時期封建統治階級鎮守湘、黔、川、鄂邊區的一個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是中國南方長城——苗疆邊牆的一個指揮樞紐。它濃縮了明清以來封建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全方位經略的“開辟”史,是研究曆代封建王朝特別是明清以來中原王朝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問題和研究晚清民初軍事製度、政治製度、文化製度、民族關係問題的“標本”。
從文化價值看,它是少數民族多元文化融彙整合的“活化石”。它積澱和張揚了楚文化民間一支的因子,形成極具張力與活力的獨特的人文精神。
其人文精神最突出地體現在楚人浪漫情緒與近代軍事的融合上,而且在老鳳凰人的身上隨時體現出一種遊俠、浪漫精神,形成了沈從文及有關研究者所說的古怪的“鳳凰人現象”。具體而言,“鳳凰人”裏文人的一支形成了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為代表的政治家、作家和畫家;軍人的一支則成為曆史上知名的“筸(gān)軍”,從太平天國、鴉片戰爭、辛亥革命、護國護法、幾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有“筸軍”較大規模的參與。
從建築景觀看,古城的選址、城防的設置、街道的規劃布局,除了具有鮮明的軍事特征外,更具有層次豐富的民間特色,各式各類建築巧妙借用山水,別具一格。有構造恢宏、精雕細刻的官宅、祠廟;有設計簡樸、保留了當地古老風格的穿鬥式木房;有因陋就簡、因勢而造的臨河吊腳樓群。古城內自然景觀、人工建築和人文環境和諧統一,極具天人合一的建築奧妙。
沈從文故居。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 年12 月28 日,我國著名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出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古四合院裏。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 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 間。房屋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采用一鬥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鼇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鬱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
沈從文先生深深愛著鳳凰這座山城,愛著穿城而過的沱江,1982 年還曾偕夫人張兆和返鄉看望鳳凰父老鄉親。他時刻關心鳳凰的建設和發展,多次捐贈錢物幫助家鄉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受到鳳凰人民的普遍尊崇和敬仰。
沈從文故居於1991 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熊希齡故居。熊希齡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個小巷裏,東去不足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總占地麵積800 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臥室、廂房組成的平房建築。出堂屋正門有一小天井,廂房數間環之。門、窗為木結構,其上或雕花或繪圖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結構精巧,封閉而不死,敞放而不亂,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築格式,極富苗族情調。
熊希齡一生憂國愛民,一身正氣。1937 年逝世於香港,逝世時庫無錢銀,身無長物,喪葬全憑毛夫人借貸。逝世後暫葬香港,1991 年遷至北京香山熊氏墓園。
虹橋。原名臥虹橋,建於清康熙九年(1670 年),民國三年重修,改名虹橋。橋有2 墩3 孔,是用本地紅條石砌成的石拱橋。橋墩呈船形,不僅美觀大方,且能減輕和分解流水衝力。原橋麵兩側各建有12 間吊腳樓木板房,開設飲食、百貨店鋪,中間為2 米寬人行長廊。廊上方建有屋頂,行走廊中,可聞風吹雨刷之聲,但風雨不進,故又稱風雨樓。
1955 年修吉首至鳳凰縣城公路時,將橋上建築物拆除,修成公路橋。
1999 年底,廣東中人集團出資,曆時一年,修複了虹橋風雨樓,橋兩邊仍作為店鋪,專賣文化旅遊用品,樓上陳列了國內眾多名家的書法雕刻作品,供遊人品評欣賞。一走進風雨樓,會使人得到一種高品位的藝術享受,因此,人們又習慣把風雨樓稱虹橋藝術樓。
虹橋風雨樓造型獨特,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登上此樓,能盡情瀏覽虹橋兩邊的美麗風光,是鳳凰觀光必去的一處勝景。
北門城樓。北門城樓本名“壁輝門”,因位於古城北麵,俗稱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古城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至鎮筸,設參將駐防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個大門,各覆以樓。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益重要,先後在這裏設鳳凰廳、鎮筸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
北門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精鑽細琢,做工考究。城門呈半月拱,兩扇大門由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城樓用青磚砌築,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麵有開槍眼兩層,每層4 個,能控製、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麵的範圍。
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壁輝門雖幾經戰火,仍巍峨聳立於沱江河岸。門外三五米便是滾滾沱江,城樓的峻偉、大河的獷放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氣勢。這氣勢為影視名家所推崇,已有《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邊城》《血鼓》等數十部影視劇在這裏拍攝。
東門城樓。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又名“升恒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城門下部用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左右與古城牆相連。
城門寬3.5 米,高4 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城樓高11 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 孔。歇山屋頂,覆以腰簷,飛簷翹角,精美壯觀。
楊家祠堂。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筸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
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 平方米。戲台為單簷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 米,麵闊7 米,進深8 米;簷下鬥拱如玉,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簷飾件均係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萬壽宮。萬壽宮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門外沙灣,背靠東嶺,麵瞰沱江,崇垣危閣掩映在奇山秀水之間,構成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萬壽宮始建於明末清初,規模建築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鹹豐四年(1854 年)江西人楊泗在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 年)鄉賢籌資又在大門北側建陽樓。
至此,萬壽宮形成建築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築群落。
緊靠大門與高大門樓連為一體的,北有陽樓,西有遐昌閣。大門內9 級台階之上淩空矗立正廳,而後是正殿。正殿右側有肖公殿、晏公殿、財神殿以及廚房、齋房;左側有梅廊、天符、雷祖殿、軒轅、韋陀、觀音殿及客廳。
4000 多平方米內矗立殿宇、房舍20 餘間,或飛簷翹角,或回廊遊轉,或臥龍嘯空,或奇獸馳地,簡直是殿宇樓台薈萃的建築藝術大觀。
民國二十一年(1932 年),陳渠珍在萬壽宮開辦湘西農村銀行的印鈔工廠,後又設立過“鳳、麻、瀘三縣剿匪指揮部”,還在此辦過織布廠,設過小學。
建國後在此設過糧店。
迴龍閣吊腳樓。迴龍閣吊腳樓群座落在古城東南的迴龍閣,前臨古官道,後懸於沱江之上,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鬱苗族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之一。該吊腳樓群全長240 米,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如今還居住著十幾戶人家。
吊腳樓群的吊腳樓均分上下兩層,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鬥式木結構,具有鮮明的隨地而建特點。吊腳樓上層寬大,製作工藝複雜,做工精細考究,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杆及門窗;下層占地很不規則,不作正式房間,但木質下吊部分均精雕細刻,有金瓜或各類獸頭、花卉圖樣,上下穿枋承挑懸出的走廊或房間,使之垂懸於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吊腳樓建築通風防潮,避暑禦寒,是苗族獨特的建築工藝,具有很高的工藝審美和文物研究價值。
朝陽宮。又名陳氏宗祠,是鳳凰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宗祠。朝陽宮位於古城北側,建於1915 年,由“湘西王”陳渠珍之兄陳炳、陳開藩發動族人捐資所建,占地540 平方米。進入大門往裏走,可見一座木樓式古戲台,台二側圓柱上懸掛一副對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橫批“觀古鑒今”,貼切而耐人尋味。戲台前是天進,用紅色石塊鋪成,可容納近百人。正北為扇形台階,階上為正殿,正殿左右兩邊各建二層包廂,古時多在此演出古典戲曲、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等,現為鳳凰縣地方藝術家筆會場所。
陳寶箴世家(鳳凰博物館)。共占地2 696 平方米,由56 間房舍、26 個回廊、28 麵馬頭牆、386 扇古雕花門窗組成,明前清鳳凰廳道台衙門的組成部分,也是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台陳寶箴在鳳凰的居所。陳寶箴世家一門四代、五傑在《辭海》裏占了五個獨立詞條,主要成員有近代改革家、湖南第一師範創辦人陳寶箴,近代詩壇泰鬥陳三立,近現代著名畫家陳師曾,著名詩人陳隆恪,一代史學宗師陳寅恪,著名編輯、詩人陳方恪,著名詞人陳登恪,植物園學家陳封懷等十餘人。古城博物館展出眾多地方珍貴文物和民間工藝品。陳寶箴世家、古城博物館相得益彰,有機聯係,形成了四水歸堂、家中有家、館中有館、家中藏洞、鳥語花香、庭院深深的幽然境界,大宅院本身就是一幅立體的博物畫卷。
崇德堂。於1884 年由江西豐城人裴守祿修建,建築規矩雅致,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總麵積622 平方米,上下兩層建築,起居待客的公共區域與主人臥室等私人區域合理劃分。一層主要展示的是主人收集的石雕、木雕以及會客廳和後花園,第二層展示的是主人與家屬的住房。
沈從文墓地。沈從文墓地前臨清澈亮麗的沱江,背靠風景秀麗的聽濤山,四季鳥語花香、風光如畫。
沈從文墓地所在地,原名“杜母園”,係清代曾任欽差大臣、雲貴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園。通往花園的石道是明清遺跡,是當時鳳凰古城“東下辰沅,西進黔川”的唯一通道,古稱“官道”。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 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就曾沿著這條古石道到鳳凰視察。
1911 年11 月,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得知鳳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後,欣然題寫了“興廢周知”四個大字,鐫刻在這裏的山崖石壁上。沈老逝世後,經家鄉人民的請求,沈夫人張兆和遵沈老遺願,在沈老逝世四周年的祭日,即1992 年5 月10 日,將其骨灰歸葬於此。
沈從文墓塚別具一格。沒有凸起的墳土,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人工雕刻的痕跡。一塊從墓穴後鑿取來的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成為沈從文墓獨特的標誌。這塊五色巨石高1.9 米,重6 噸多,前麵臨摹沈從文手跡,刻有沈老富有哲理的語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麵刻有沈從文姨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先生撰書,沈從文侄女婿、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素教授鐫刻的挽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四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連起來是“從文讓人”,這是沈老一生的真實寫照。聽其言、觀其行、讀其文,就能找到沈從文之所以能長久地受到人們敬仰,得到眾多文人騷客祭拜的答案。
二、邊關擷萃
中國南方長城,史稱“苗疆邊牆”或“萬裏牆”,始建於明代,是明清統治者“開疆拓土”和鎮壓苗民起義的產物。2000 年4 月22 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教授親臨現場考察、認定“苗疆邊牆”就是中國南方長城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時間,車如流、人如潮,紛紛湧向苗疆邊地,領略南長城風采。
中國南方長城沒有讓遊覽者失望:雖然曆盡滄桑,仍斷牆盤曲,古堡雄峙,英姿傲然。站在山頭的雕卡之上,放眼這盤纏冷峻的長城,遙想“苗疆邊牆”的曆史,往往會產生一種悲壯,產生一種揭開“邊牆”神秘的欲望……
苗疆邊牆的曆史成因。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培植新貴族地主勢力,倒算農民土地,加之租賦和徭役剝削,導致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不斷發生。尤其是明朝的中後期,政治腐敗,宦官擅權,土地集中,各族人民所受壓迫加重,同時,明統治者還不斷派兵對西南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征討清剿,致使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苗民的反抗鬥爭更加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