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自宣德五年(1430 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 年)的200 餘年間,僅大規模的苗民起義竟達三百餘起,覆蓋湖南西南地區各縣和相鄰的貴州省大部分地區。
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使明朝統治者大為震驚。明統治者除調集官兵剿殺外,還積極構建軍事防禦體係。宣德年間,都督肖授築灣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環其地守之”,對處在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區之中心而屢屢發生苗民起義的臘爾山“生苗”區開始形成圈圍之勢。至嘉靖年間,總督張嶽在鎮壓臘爾山苗民起義後,又“疏罷灣溪等堡,更設哨所凡十有三”,圍繞臘爾山苗區邊沿,由西而東而北築建,構成了對臘爾山地區的一個弧形防線。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湖廣參政蔡複一“親曆邊疆,度其險阻,力陳營哨羅布,苗路崎嶇,難以遏其窺覷,請金四萬有奇,築沿邊土牆。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亙水,凡三百裏”,蔡複一築的“沿邊土牆”是在肖授的“二十四堡”和張嶽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礎上築建的,這就是史稱的苗疆邊牆,以邊牆為界,劃分“生苗”和“熟苗”,“邊牆”之外的苗民稱為“生苗’,之內的苗民稱為“熟苗”。
崇禎十七年(1644 年),滿族貴族奪取農民起義果實,建立清王朝時,“邊牆”大部分已被苗民摧毀。清康熙中葉以後,隨著封建地主統治的發展和大批漢人官兵的湧入,苗族地區的土地兼並和階級分化加劇,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改土歸流後的一百多年間,小規模的苗民起義不斷發生,還連續發生了雍乾、乾嘉、鹹同三次苗民大起義。連續不斷的苗民起義,給清統治勢力以重創。乾嘉起義後,清朝統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區實行了一套“防苗”“安邊”政策,建立較完備的所謂“苗防屯政”體製,鳳凰廳同知傅鼐具體提出“修邊”措施。嘉慶二年(1797 年),傅鼐與鎮竿鎮總兵富誌那在鳳凰境內沿明邊牆陳跡修築石質“邊牆”、碉堡、哨卡並延至乾州、永綏、保靖、古丈坪諸廳縣,完成了“苗疆邊牆”以石質為主的修複工程,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南方長城”。
苗疆邊牆西南起自鳳凰縣亭子關,東北向貫穿鳳凰,過乾州延至保靖縣喜鵲營(現屬吉首市),逶迤三百八十餘裏。這一神秘的建築遺存群,是明清封建統治者對以臘爾山苗區為中心的大片“生苗”區實施軍事封鎖的隔離政策的產物。
苗疆邊牆的修築始末。苗疆邊牆是明清王朝統治者用以劃分“生苗”和“熟苗”、隔離“生苗”和“熟苗”的一道人造屏障。是明清封建統治者在對以臘爾山為中心的大片“生苗”區連年征剿殺戮,而苗民反抗之火卻愈燒愈烈的情況下,精心構築的一條軍事封鎖線。散居在“苗疆”外的苗族人民被封建統治者誣為“生苗”。明王朝統治者所指的“苗疆”,清俞益謨的《苗源說》有比較具體的記載:“北至永順、保靖土司,南至麻陽縣界,東至辰州府界,西至平榮、平頭、酉陽土司,西南至銅仁府,經三百裏許,緯一百二十裏許,周可千二百裏許。”據此可說,苗疆邊牆封鎖的“生苗”區是指不僅僅是臘爾山苗區或臘爾山台地,而是指湘西北、黔東北的大片地區。
我們現在說的“南方長城”,嚴格來說應該是始於明朝而成於清朝。明朝完成的是土石混雜的“苗疆邊牆”,後被苗民起義摧毀。清朝統治者在明“苗疆邊牆”的陳跡上修複,這便是今日之“苗疆邊牆”。
明修複“苗疆邊牆”實際上可分為兩個階段。明宣德年間都督肖授築灣溪(今屬吉首)等二十四堡,並“留兵七千八百有奇”“環其地守之”,對以臘爾山苗區為中心的“生苗”區開始形成圈圍形勢。至嘉靖年間,張嶽又“疏罷灣溪等堡,更設哨所凡十有三”,圍繞臘爾山苗區邊沿以堡、哨呼應形式修築了一道弧形防線。但肖授、張嶽的堡、哨連成的弧形防線還不能謂之為“牆”。真正成其為牆的,應該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 年)湖廣參政蔡複一“親曆邊疆,度其險阻,力陳營哨羅布,苗路崎嶇,難以遏其窺覷,請金四萬有奇,築沿邊土牆”的土牆。這就是明“苗疆邊牆”。
修複“苗疆邊牆”是蔡複一築“沿邊土牆”一百八十餘年以後的事。
清統一全國後,明邊牆已被起義苗民摧毀,康熙中葉後,苗族地區的土地兼並和階級矛盾加劇,苗民起義風起雲湧,於是鳳凰廳同知傅鼐提出“修邊”之議,並於嘉慶二年(1797 年)與鎮竿鎮總兵富誌那一道在鳳凰廳境內修築“邊牆”、碉堡、哨卡。後延至乾州、永綏、保靖、古丈坪諸廳縣。共修複明”邊牆“三百八十餘華裏,建訊堡、屯卡、碉樓、炮台、關廂、關門一千一百七十六座。時至今日,傅鼐指揮修複的“邊牆”,大部分已遭破壞,但我們仍然可從殘存的段落中想象出當年“苗疆邊牆”的偉岸與雄奇。
苗疆邊牆的曆史遺存。中國南方長城“苗疆邊牆”南起鳳凰黃合亭子關,北至吉首喜鵲營,蜿蜒380 餘裏。由於曆史的演遞,社會的變遷,苗疆邊牆的遺存備受世人關注。據文物管理部門的考察統計,目前,苗疆邊牆尚有土、石或土石混合邊牆85 段13 185 米,其他各類遺存506 處,主要是古城址3 座。具體是苗疆邊牆的指揮樞紐“鳳凰古城”,苗疆邊牆的軍事重鎮“乾州古城”,這兩座古城均屬石城,其中“鳳凰古城”保存完好。
還有一座是深入苗區的禦苗重鎮“衛城”,現稱“吉衛”。“衛成”是土築城牆,始建於宋代,官兵在不斷遭到苗族人民襲擊,截取其糧草彈藥車輛後,於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 年)撤出“衛城”並遷至今花垣縣城,衛城土城牆得到較好保存。
除以上3 座古城址外,目前,還有古城堡10 座,均係石城,多設於重要關口、要塞,一般設2 至4 個城門,麵積在5 000 ~ 20 000 平方米左右,住戶在50 ~ 100 戶左右;有古屯堡130 座,均設於關口高地;碉堡311 座;關門1 座;古堡寨4 座。
遺存的邊牆85 段13 185 米中,石砌邊牆多保存在鳳凰黃合、阿拉營、廖家橋等鄉鎮,總長達5 840 米;土築邊牆有7 290 米,基寬2.6 ~ 3 米,殘高0.6 ~ 2.4 米;土石混合邊牆遺存55 米,殘高0.4 ~ 1.2 米,基寬1.2 ~ 1.6米,主要遺存於鳳凰吉信、三拱橋等鄉鎮境內。
三、郊外采珍
湘西多山,鳳凰尤甚。鳳凰地處雲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脈與沅(陵)麻(陽)盆地交接地帶,地質結構複雜,山峰高峻,洞穴交錯。山頭上古樹參天,洞穴中怪石嶙峋,形成了一道山的風景。
高山有好水。鳳凰水係屬長江水係。境內,北有烏巢河,南有龍塘河,還有大小支流150 餘條。山高峻,河流落差大,更有中途穿山十數裏後突然噴湧而出的瀑布,形成一處處瀑布奇觀。
奇山異水組成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置身畫中,其樂無窮,其趣無窮!
奇梁洞。座落在鳳凰古城東北向的齊梁橋鄉,距古城5 公裏。奇梁洞洞長6 200 多米,一股溪流穿洞而過,注入沱江。奇梁洞地區的主要基石為石灰岩。幾十萬年的風腐水蝕,形成了奇梁洞奇觀。洞口高56 米,闊32 米,洞內怪石嶙峋,擬景擬物,惟妙惟肖。
奇梁洞以“奇、秀、幽、峻、險”幾大特色著稱。世界著名地質學家B.D埃德曼考察了奇梁洞後也認為這是世界上罕見的最美的溶洞。奇梁洞內有溪水穿越而過,洞口氣勢磅礴,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通。它集奇岩巧石、流泉瀑布於一洞,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林立,響聲清脆洪亮,餘韻嫋嫋,令人歎為觀止。洞內景區有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等,儼然一個奇瑰無比的水底世界。遊人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旱路,一是坐船走水路,不管怎麼走,此處皆“別有洞天”。
三潭書院。三潭書院在縣城東北部的吉信鎮(古稱得勝營)境內,距縣城22 公裏。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貴州黔東兵備道吳自發(別號誠齋)回鄉探親(吳係得勝營人),閑談中對故鄉文化落後的現狀深感憂慮,決心在家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家鄉子弟的文化素質。
清同治末年,清朝廷發放平蠻陣亡士兵撫恤銀,吳自發將其中無人領受部分運回鳳凰,在得勝營的萬溶江三潭(即楊柳潭、羅布潭、漆樹潭)之側的山丘上,修建了一座書院,題名“三潭書院”,並且將修書院剩餘的銀兩為書院購田160 畝,作為書院的校產。
1914 年,得勝營人民為紀念吳誠齋,將書院改辦“存誠學校”。縣公署奉令改製後,又在此校內開辦了統編的第十小學。於是,“縣十小”與“存誠”並立。後由於學生增多,校舍不夠,遂增修校舍十餘間。學生分為高等與初等兩部。老師的工資,學生的書籍、燈油以及貧苦學生的困難補助費,均由校方供給。1937 年春,“縣十小”與“存誠”以及同地區的縣立第二女子小學合並為縣立第四小學校,校址仍在三潭書院。1940 年,“四小”改為“蔚文鄉中心小學”。新中國成立後改稱吉信完全小學。
書院主樓巍峨雄峙於山頂,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主樓後是天井,天井周圍是畫廊曲欄及教室、宿舍。三潭書院建築前後對稱,布局嚴謹。院內,花木扶疏,幽靜雅致;院外,古柏參天,金桂飄香。
三潭書院設立後為鳳凰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鋼鐵博士”、中科院院士肖繼美就曾在這裏接受啟蒙教育。
屯糧山。屯糧山古稱武山,位於鳳凰古城以北,臘爾山高原台地以東,三拱橋、大田、禾庫三個鄉(鎮)的交界處,距鳳凰縣城47 公裏,是馳名中外的苗山勝景區,有名的電影、電視劇外景拍攝基地。
據《鳳凰廳誌》記載,早在夏商殷周之前,鳳凰即為“武山苗蠻”之地。1931 年出版的臧勵和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此有明確的指稱:“武山,在湖南乾城縣西三十餘裏,武溪所自出。”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沅水注》中也指出“武山”是沅水源流之一“武溪”(今吉首境內)的發源地。南宋祝穆《方輿勝覽》也明文記載:“武山,在瀘溪縣西百八十裏。”這說明,屯糧山自古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
屯糧山,下起三拱橋鄉的麻衝村,上至禾庫鎮的禾栗坳,垂直高差470米,是一座巨峰迭起的山係。屯糧山山勢雄奇,峰巒千姿百態,或石壁如削,或柱石入雲,或如雄獅回頭,或似神犬護宮,或類象汲深澗,或宛情人對唱,加之高山飛瀑萬丈垂練,“盤瓠石室”名震寰宇,令無數墨客騷人登臨覽勝,眾多苗家兒女朝山祭祖,真是“奇山與日月同在,勝景招天下賓朋”。
象鼻山。象鼻山,又名龍門,位於屯糧山係東部,距鳳凰縣城47 公裏,是一座獨具特色的石頭山。
屯糧山東西走向,出禾庫向西磅礴而下,到三拱橋麻衝村以東突然打住,形成一道危崖懸空、怪石崢嶸的風景,這便是象鼻山。象鼻山因山南尾峰一洞穿山,山形似象鼻飲澗而得名。象鼻山東麵和南麵,危崖陡聳,怪石峭立,高數百米。山東北有一瀑布奇觀,玉簾高掛,飛懸數百米至澗底彙成洪流,奔騰中穿過象鼻山,飛瀉至三拱橋河。
象鼻山是個奇妙的去處。站在三拱橋河邊,向南看,看山則見玉柱擎天,奇樹懸崖;向東看,看水則見瀑布懸空,飛珠濺玉。更絕的是,一山成象鼻,飲水澗底;一水飛兩瀑,景象萬千。
盤瓠石室。盤瓠石室,又稱盤瓠洞,位於古稱“武山”的屯糧山東部邊緣,三拱橋鄉麻衝村境內。由於“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足跡不至”,如今保存仍很完整。
據傳,蚩尤的後代盤瓠英勇神武,在四千五百年前幫助高辛氏(帝嚳)打敗犬戎,贏得高辛帝的厚愛。高辛帝為籠絡人才,遂將小公主辛女嫁盤瓠為妻。盤瓠與辛女公主生有六男六女,被尊為繼蚩尤之後苗族最偉大的祖先。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沅水注》、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藏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史籍的記載,當時盤瓠與辛女公主就居住在“武山”的“盤瓠洞”中。
盤瓠洞處在高高的“武山”半山上,背西朝東。洞後麵岩山直插霄漢,北麵辛女崖如劈如削,南邊鴿子山陡峭異常,東麵懸崖峭壁,險峻非凡。進洞隻能從陡峭的鴿子山那邊攀爬唯一的羊腸小道而上。
盤瓠洞洞口開闊,寬8.5 米,高約16 米。洞口有人砌石牆,有一小門。
洞內有三層坪地,第一層坪地寬3.5 米,深5 米;第二層坪地比第一層高約0.8 米,麵積大約有20 多平方米;第三層又比第二層高約1 米。據分析,第一層坪地當屬“客廳”,第二層當為“廚房”,第三層當是“臥室”。景致奇特處集中在第三層平地。登上第三層坪地,迎麵有兩石並列如犬,其中一犬腹下有尖石,宛如雄犬生殖器;稍後有兩個小水槽,常年有清水從洞頂滴落,飲之純細甘甜。洞之東壁有白色的兩鶴交頸石鍾乳一座,仙風神韻,栩栩如生;坪地上鍾乳遍地,如撒滿珍珠玉石,閃閃發光。還有從洞頂沿左右兩壁垂下的兩幅白色“帷帳”,像是大家閨秀的“內室”。
“內室”完全是一派殷實景象:南有一圓石桌,旁有巨型酒壺,桌上滿是杯盤佳肴似的石鍾乳。石桌過去5 米,有一石床,長3.3 米,寬2 米,恰似現在的平頭床。床邊一石插地而立,似鹿茸,旁邊一石虎,其態正如齧(niè)鹿一般。環室有石凳,東邊有石台,恰如帝王之金鑾,應為盤瓠當年商議軍機大事之重要處所。
天下第一大石橋。又名烏巢河大橋,飛架於烏巢河深穀之上。橋東是高聳入雲的大馬山,橋西是直插霄漢的駱駝山,一橋橫空東西,天塹變通途。
大橋以青灰色白雲岩為石料,采用全空石肋拱式結構修築,主拱淨跨120 米,為世界之最。橋長241 米,寬8 米,高42 米,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科學,造型之優美,工藝之高超為橋梁行家所推崇。專家認為,“烏巢河大橋開創了公路大石拱橋的新水平”。
天下第一大石橋是鳳凰橋梁專家田雲躍的傑作。1989 年動工,曆時一年,1990 年竣工通車。大橋架通後,溝通了烏巢河兩岸人民的聯係。同時,因其地處險要且造型優美,構成了深山苗寨的一大景觀。晴明之日,橋上遊人如織,在山風徐徐中,玩味遠處的奇山異石,領略畫圖煙景,恍覺蓬州近在咫尺。如遊興未盡,可從橋頭緩步下橋至小河邊,溯河而上不過百米,便見一單孔小石橋,橋下有流水潺潺,橋邊有古碾,水衝石碾,隆隆有聲。小橋流水,古碾旋回,另有一番情趣,別是一層洞天。此時朝上而望,下麵小石橋,上麵大石橋,大石橋下有青山挺秀、白雲繚繞,神手丹青也未必能畫出如此絕妙的畫圖。
八公山。海拔1 059 米,是臘爾山鎮東部的一個麵積為2.5 平方公裏的巨大觀景台,因有八座突出的山峰酷似8 個老公公坐在席上飲酒而得名。
八公山山勢嵯峨,樹木繁茂,四季鬱鬱蔥蔥。沿著羊腸小道,向山頂攀登,懸崖峭壁之上,奇樹異花之間,常常可以看到鹿、麝、靈貓、麂、貉、青鼬、果子猓、獐、鬆鼠、野豬、野兔、斑雞、竹雞、畫眉、鳳鶥等飛禽走獸。
八公山是一座天然動物園,是探奇覽勝者的絕妙去處。
天星山苗民起義遺址。天星山位於臘爾山台地禾庫鎮吉門村,是乾嘉苗民起義義軍與清兵的最後決戰處。一條清澈的溪流環繞著天星山的東、北、南三麵,形成三麵絕壁峽穀,唯西與臘爾山台地相連的地勢,是臘爾山台地西部邊緣的要塞。
天星山海拔761 米,雄峰巍峨。主峰北麵,一條“之”字形險道如雲龍攀附絕壁,是上天星山的唯一路經。沿著寬不盈尺的石級,在古樹怪石迎送中,過“渡仙橋”“猴回頭”等險關,便到山頂。四麵絕壁的山頂有0.5 平方公裏的麵積。相傳古時上麵有廟宇、屋舍,有田、有土、有人家。滄海桑田,而今隻剩一方水池和斷壁殘垣。
這是血的曆史見證。當年,廣大苗民為生存、為自由,舉起起義大旗,迫使清朝調集兩湖、兩廣、川黔七省二十多萬兵力進行了為期十二年的鎮壓,最後,苗族義軍寡不敵眾,退守天星山,堅守10 個月後因彈盡糧絕而失敗。
盡管如今的天星山,四周,臥龍嶺、觀音岩、飛來石、望景台諸峰陳列,百態千姿,如展開的巨幅長卷;澗底,男耕女織,牛歡羊躍,一部完整的田園詩話,但望眼當年古戰場,遙想鏖戰的慘烈,常常會有悲壯之情湧上心頭。
雷公洞。位於臘爾山台地米良鄉境內。洞口高8 米,寬4.5 米,深約2000米,寬約15 米。洞中有陰河,四季水流不斷。據水文部門測量,陰河常年流量約在每秒7 立方米左右,中途分成兩股,一股曲曲折折中飛下懸崖,成尖多朵瀑布,一股流入烏巢河。
雷公洞洞口較低,洞外三麵懸崖包圍。暴雨之時,閃電好像從洞中穿出,直劃長空,並伴之雷聲陣陣,當地人以為有雷神居住,故稱“雷公洞”。
雷公洞內流水湯湯,陰河兩岸及洞頂有密密層層、千姿百態的石鍾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琳琅滿目,爭奇鬥妍。
尖多朵瀑布。臘爾山台地北部柳薄鄉境內,有一瀑布奇觀叫尖多朵瀑布,尖多朵是苗語,漢譯是很深的綠潭。
尖多朵瀑布從懸崖峭壁上一個長方形岩洞飛瀉而下,瀑布落高236 米,寬34 米多,最低流量每秒3 立方米。水流的巨大衝擊力,竟然在瀑布落點的岩石上形成了一個圓形的直徑超過80 米,深約5 米的深潭。
遠遠看去,一幅白練懸空而掛,四濺的水沫,彌漫的霧氣,像一幅縹緲超凡的圖畫。
酷暑時節,坐在潭邊如桌如凳的岩石上,雷鳴般濤聲在耳,心中卻滋生一種淡卻紅塵的寧靜,沐浴在瀑布飛濺成的微微細雨中,迎著徐徐山風,吟誦陶老夫子的“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的詞句,真有一種置身仙境的感覺。
第五節 名人傑士
傳統楚巫文化與外來文明的合流,整合出了鳳凰古城獨特的文化景觀,孕育出眾多才情橫溢、卓爾不凡的名人佳士。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清光緒元年(1875 年)短短的36 年間,僅古城就湧現出提督20 人、總兵21 人、副將43 人、參將31 人、遊擊73 人等眾多三品以上軍官。這批人進入上流社會後,十分注意子弟的教育培養。清末民初,鳳凰興起留學熱潮,據初步統計,不過5 000 人的小城竟然有15 人出國留學,他們中許多人結交孫中山、黃興、柳亞子等,或入同盟會,或入南社,成為一代名士;民國時期,出中將7 人、少將27 人,鳳凰一時群星璀璨,名噪三湘。鳳凰人才輩出,作家、書法家、畫家、工藝美術家等層出不窮,特別是隨著民國第一任民選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的出現,鳳凰不僅聞名全國,而且蜚聲世界。
鄭國鴻。字雷堂,抗英名將,1777 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出生在湖南鳳凰縣城。十八歲,承襲世職雲騎尉。道光二十年(1840 年春),升任浙江處州鎮總兵。次年二月,奉命與安徽壽春總兵王錫朋,協助定海總兵葛雲飛一道接收定海。演繹出一幕曆史上抵抗外侮、“還我河山”的悲壯曆史。
浙江定海是一個海防重鎮,英軍入侵浙江必從此處登陸。守衛鎮海時,葛雲飛鎮守城南土城,王錫朋鎮守城北的曉峰嶺,鄭國鴻獨擋英軍入侵定海的大門竹門山。從九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清軍五千將士與英軍激戰了五晝夜,打退英軍多次進攻。直到三十日下午六時,清軍彈盡糧絕,英軍乘機登陸。
十月一日,曉峰嶺失守,王錫朋殉國。接著定海失陷,葛雲飛光榮捐軀。英軍分三路夾擊竹門山,清軍彈盡援絕,六十五歲的鄭國鴻以重傷之軀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揮刀連斬數十敵人後壯烈殉國。
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授予鄭國鴻等三總兵“忠節”稱號,按提督例恤並入昭忠祠。
田興恕。字忠善,苗族,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出生在鳳凰縣麻衝鄉的一個貧苦家庭。16 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參加清軍。24 歲任貴州提督,並詔授欽差大臣。25 歲,兼任貴州巡撫,掌握了貴州的軍事大權。
田興恕剛直不阿,一身正氣。1861 年端午節,人們按傳統習慣上街“遊百病”路過大修院時與4 名修士發生衝突,遭到洋人的無理謾罵和驅趕。田的手下下令包圍大修院並逮捕了4 名修士。法國公使館以違反《天津條約》相恫嚇。激怒了田興恕,田密令將4 名修士斬首,製造了震驚清廷的“青岩教案”。
1862 年正月15 日,開州百姓舉行祭龍活動、天主教士文乃爾出麵幹涉。
田興恕一怒之下,下令將文乃爾當眾予以淩遲並取首級懸掛在城門上示眾。此事件史稱“開州教案”。
法國公使照會清政府要求將田興恕處死,清政府懾於洋人的淫威,將田興恕革職查辦,發配新疆永不赦免。田興恕在流放途中,深得陝甘總督左宗棠賞識,左上奏朝廷請求釋放田興恕,田於1873 年回到家鄉鳳凰。但為國家民族伸張正義而反被清廷橫加迫害的田興恕,年僅41 歲就含恨辭世。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人稱“熊鳳凰”。中國資產階級政治家,近代著名慈善家、教育家。清同治九年(1870 年)出生在鳳凰,自幼聰穎過人,被譽為“湖南神童”。熊希齡15 歲中秀才,16 歲中舉人,22 歲點翰林,35 歲為清朝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歐美憲政,任參讚。40 歲出任民國財政部長、熱河都統,43 歲經國民大會選為內閣總理兼任財政總長。因與袁世凱矛盾日益尖銳,袁莫須有地給熊羅織罪名,熊希齡遂於民國三年(1914 年)憤然辭職。
熊希齡清末與梁啟超、譚嗣同等致力維新,創辦《湘報》,組織延年會、南學會。1919 年積極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1920 年在北京香山創辦香山慈幼院,並自任院長,濟貧撫孤,收養無人認領的災童及各地貧困兒童千餘人。此外,熊希齡還先後任順直水利委員會會長、中華教育會會長等職。
1927 年,李大釗遇害,熊希齡不計個人安危將李夫人及兩個子女接到香山保護,後轉送中共地方黨組織。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上海淪陷,熊希齡以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身份設立臨時醫院四所、難民收容所八處,收容傷兵、難民。1937 年12 月5 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7 歲。
陳渠珍(1882—1952)。號玉鍪,1882 年9 月生於鳳凰縣城。1906 年畢業於湖南武備學堂。曾加入同盟會。
1909 年至1945 年的30 餘年間,陳曆任進藏抗英部隊營管帶、湘西鎮守使田應詔屬下中校參謀、護法第一路軍參謀長、湘西巡防軍統領、湘西屯邊使、第十獨立師師長、沅陵行署主任、新六軍軍長、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和設計委員會委員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才返回鳳凰。
1949 年5 月,宋希濂和程潛任命陳為“湘鄂邊區綏靖副司令”及沅陵行署主任。同年8 月,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中共湖南省委派員勸說陳棄暗投明,10 月中旬,陳率部起義。
1950 年,陳受命為湖南省政府委員,6 月,被邀請赴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次擴大會議及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會議。1952 年2 月,陳病逝於長沙。
人稱“湘西王”的陳渠珍特別注重軍工、軍農生產,開辦工廠、學校、金融業,對湘西的經濟、文化、教育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留有《軍人良心論》、《艽野塵夢》等著作。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著名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1902 年12 月出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在故鄉的小城渡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17 年到1922 年隨土著部隊飄遊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 年闖入北京,1923 年至1928 年在北京靠寫作謀生。1928 年至1930 年在上海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益州報》文藝副刊主編。1931 年至1933 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9 年至1947 年在西南聯大任教授,1947 年至1949 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 年至1978 年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 年至1988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1988 年5 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6 歲。
沈從文一生為人樸厚、治學嚴謹,著述甚豐。他的作品被譯成日語、英語、俄語等在日本、美國、英國、蘇聯等40 多個國家出版,並被日本、美國、韓國、英國等10 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作家,還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特別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是蜚聲文壇的巨星。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在其著作《沈從文論》中稱:“沈從文是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
黃永玉。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和作家、詩人,1924 年出生在鳳凰縣城。因家境貧苦,12 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 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
黃永玉1952 年從香港回到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主要畫作有“春潮”“阿詩瑪”“山鬼”,創作過生肖郵票《猴》、毛主席紀念堂大型山水畫。曾榮獲意大利最高榮譽獎“司令勳章”。
黃永玉還是一位文采風流的作家、詩人。著有《罐齋雜記》《芥末居雜記》《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鬱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以及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多部作品,其散文和小說筆調深沉,語言詼諧,寓意深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黃永玉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浪跡天涯卻情係梓裏。他惦記著養育了他的這方山水,惦記著家鄉的吊腳樓和石板小街。他在散文《太陽下的風景》中寫道:“無論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為它驕傲。它實在太美了,以至以後的幾十年,不論我走到哪裏,也會覺得還是我自己的家鄉好……”
肖繼美。著名鋼鐵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0 年12 月7 日生於鳳凰縣得勝營(今吉信鎮)。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
1948 年1 月,肖去美國密蘇裏大學留學。由於他天資聰穎,勤奮攻讀,1950 年冬以優異成績獲得冶金碩士及博士學位,留在美國工作。1957 年7 月,肖繼美排除幹擾,毅然回國,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和從事科研工作。30 多年來,他為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著有《金屬材料的腐蝕問題》《高速鋼的金屬學問題》《金屬的韌性與韌化》《不鏽鋼的金屬學問題》《合金能量學》《合金相及相變》《材料的應用與發展》等8 部冶金科技專著,共計310 多萬字,還發表250 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的氫致開裂及應力腐蝕機理研究》榮獲1987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合金能量學》獲1988 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材料的應用與發展》獲1990 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他還擔任我國冶金方麵的博士、碩士的培養工作,先後培養了60 多名博士和碩士。多次被邀請到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講學和作學術報告,深受國內外的歡迎和好評。
肖繼美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博士後基金會副理事長。
田星六(1872—1958)。又名興奎,號晚秋居士,鳳凰沱江鎮人。留學日本期間與黃興、秋瑾等常相往來,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曾先後加入中華同誌會、中國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田星六留日畢業回國,在鳳凰廳開辦了鳳乾永晃四廳中學和蒙養學堂,並任四廳中學校長。不久,經熊希齡介紹,出任四川省軍醫學堂提調,主辦《蜀江》《醒世》兩報,鼓吹革命。
田星六工詩善詞,是一位愛國詩人。青年時代,曾與族侄田名瑜加入南社及國學會,與柳亞子、金鬆嶺等人為至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田星六曆任鳳凰縣人民政府委員、湖南省文史館館員,1958 年去世。田星六一生的詩文手稿不下百萬言,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散失,現有《晚秋堂詩集》8 卷傳世。
朱早觀(1903—1955)。原名昭觀,號丹波,苗族,沱江鎮人。朱早觀1937 年8 月去延安參加八路軍,被任命為總部高級參議兼總部隨營幹部學校軍事教員。次年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擔任湘鄂贛邊區軍區參謀長兼邊區黨委統戰部長、軍政幹部學校校長、中原軍區副參謀長兼敵工部長、中共中原局統戰部副部長以及西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49 年6 月,朱早觀以少數民族代表身份參加新政協籌備委員會,當選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第五局局長、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
劉祖春。1914 年生,鳳凰縣沱江鎮人。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學,1937 年奔赴山西參加抗日遊擊隊,1939 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大結業後,劉祖春到華北《新華日報》社工作,後調入《冀魯豫日報》社任副社長,社長。1943 年調回延安解放日報國際部任副主任,兼副刊部主任。1946 年從延安飛赴重慶,在中央代表團任博古(秦邦憲)政治秘書。
解放戰爭時期,劉祖春曆任第一野戰軍新華分社社長,黨中央前委新聞編輯,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秘書長。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黨中央第三辦公室工業負責人,中央工業交通部秘書長,中共華北局副秘書長兼工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兼科教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
劉祖春長期從事黨的宣傳工作,著作頗豐,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簡史》《新文學史料》《生根開花》《淡血》《憂傷的遐想》等學術專著及小說、散文。
李振軍。1920 年6 月5 日生於湖南省鳳凰縣沱江鎮,苗族。1937 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 年調前方部隊任團政委、旅主任、軍秘書長,參加了遼沈、錦州、平津戰役。1955 年後調廣州軍區任青年部長,55 軍政治部主任、47 軍副政委、代政委。1970 年47 軍北調,李留在湖南任省委書記。1978 年調回部隊,任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並領導葉劍英傳記組。1982 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成立,李振軍任副政委、第一任專職政治委員。李係全國政協七屆常委。
田家(1917—1975 年)。原名田景祥,沱江鎮人。1938 年投奔延安參加革命。曆任八路軍一二○師政治部記者、晉綏邊區文藝工作者協會秘書、《西北文苑》編委兼執行編輯、西北藝術學校文學班主任等職。1949 年8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曆任西北藝術學院文學係主任,中央文學研究所教務處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副所長兼教務處主任,北京市文聯秘書長兼《北京文藝》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沈陽分會秘書長兼《文藝紅旗》主編等職。1964 年任西安電影製片廠副廠長。
田家一生出版有《論詩的共產主義風格》《論魯迅先生藝術二三事》《在賀龍同誌的故鄉》《車輪飛轉》《改天換地》《兵臨城下》(與白刃合作)等著作(後三為電影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