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鳳凰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現狀
鳳凰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文化旅遊資源可謂根深枝繁。近年來,鳳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充分發揮民族民間文化的資源優勢,堅持走挖掘與保護、傳承與利用相結合的路子,使鳳凰縣的民族民間文化旅遊事業有了明顯進步。但是,鳳凰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的山區貧困縣,受曆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製約,民族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也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實現從根深枝繁到花紅葉茂的跨越,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麵前的重要課題。
一、文化旅遊資源概況
(一)人文曆史悠遠厚重
鳳凰縣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境內有名勝古跡116 處,有曆史名村(寨)30 多個,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5 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 處(5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 處。據不完全統計,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清光緒元年(1875 年)短短的36 年間,鳳凰就湧現出提督20 人、總兵21 人、副將43 人、參將31 人、遊擊73 人等眾多三品以上的軍官。民國時期,鳳凰出中將7 人、少將27 人。以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肖紀美為代表的一大批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正是從這裏走向全國,蜚聲世界。
(二)自然風光美麗神奇
鳳凰山川秀美,風景如畫。這裏有以岩溶峽穀33 條、峰柱880 多處、溶洞35 個、常年性瀑布30 個構造形成的綜合地質遺跡景觀——國家級地質公園,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華山森林公園和兩頭羊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全長180 公裏的苗疆邊牆——中國南方長城,有唐渭陽縣城舊址——黃絲橋古城,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有天下第一大石橋——烏巢河大橋,有華夏第二洞——奇梁洞,有保存完好、別具一格的吊腳樓群,有飛簷鬥角的朝陽宮、萬壽宮、大成殿、天王廟、遐昌閣、萬名塔等古典建築,構成了一幅美麗神奇的畫卷,素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譽和“畫鄉”之稱。
(三)民間文化豐富多彩
鳳凰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鳳凰陽戲、堂儺戲、土家族茶燈戲、苗戲等民間戲曲;有土家族千古絕唱哭嫁歌、苗族祭祀歌、苗族古歌、敘事長歌、苦歌情歌等民族歌謠;有迎賓花鼓、女子梳妝鼓、少年歡樂鼓、築長城鼓、戰將鼓和祭祖鼓等苗族鼓舞;有土澱印染、植物色染、劉大泡蠟染、吳氏紮染等苗族藍印花技術;有清代大小袖、金錢繡衣褲、百褶裙、土絲旦、禮賓服、巫師服等絢麗多彩的苗族服飾;有苗族接龍帽、銀披肩、銀鳳冠、銀盆花、打花邊、織花帶、剪紙、盤花、帖花等精湛的苗族服飾鍛造技術和苗繡技術;有椎牛祭、巫儺文化、上刀山、下火海、踩大刀、吞竹竿、吃碗渣、引火燒身、眼皮掉水等神秘文化和絕技絕活表演;有苗拳、黑衣大隊武術套路等苗族民間武術;有苗族打擊樂、苗族嗩呐、竹哨、吹木葉等樂器樂曲;有盤弧石窟、巢居遺架、石板房、土牆屋、吊腳樓、保家樓等特色民居;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節等苗族傳統藝術節等。
(四)民族風情濃鬱獨特
鳳凰有少數民族29.67 萬人,占全縣總人口數的75.17%,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下,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積澱,鳳凰各民族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如土家族哭嫁、茶燈會、苗族椎牛、拜儺公、趕秋、趕邊邊場、攔門酒、卡歌、卡鼓以及婚戀喪葬等獨特的民族風俗,並沿襲至今。
(五)原生態民族村落星羅棋布
由於曆史、地理因素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鳳凰縣原生態民族村落散布在崇山峻嶺之中,可謂原汁原味、星羅棋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有曆史文化名村(寨)30 多個,有原生態民族村落2 000 多個,保護較為完整的有500 多個,極具民族特色和開發價值的60 多個。
二、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情況
(一)加強了組織領導
為做好民族民間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鳳凰縣成立了“民保”“文保”辦公室,把搞好文化生態保護、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工作擺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縣政府還把生態文化保護工作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摸清了項目狀況
目前,鳳凰縣已確定涵蓋民族技藝、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習俗等全縣各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 類215 個。
(三)成功完成了前期申報工作
苗族鼓舞、苗族銀飾鍛造技術、苗族藍印花技術、鳳凰紙紮等4 個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茶燈戲,哭嫁歌,苗族歌謠,苗族武術,苗族服飾,苗族醫藥,苗族絕技上刀山、下火海等10 個項目已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挖掘和推介了一批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民間藝人劉大炮等6 人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稱號,葉水雲、聶方俊等6 人已分別被確定為國家級、省級和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三、民族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狀況
(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鳳凰縣先後實施了古城整治工程,使鳳凰古城的曆史風貌得到基本恢複,修建了具有鳳凰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氣息的鳳凰文化廣場,為大型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至2007 年,全縣18 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 億餘元,鳳凰廣場通道、南門音樂噴泉、沱江風光帶二期工程、古城夜景亮化二期工程等項目全麵完成,鳳凰地質博物館、天下鳳凰篝火堂、鳳凰樓重賓接待基地旅遊商貿城、旅遊停車場等旅遊配套設施等已投入營運。
八角樓公園、奇峰公園等人居環境建設項目也早已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