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鳳凰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前景分析(2 / 3)

(二)提升旅遊產業的文化品位,刺激旅遊經濟的持續發展

近幾年來,鳳凰縣不斷提高文化生產力意識,積極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提升景點開發中的民族文化含量,以民族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目前,鳳凰民族特需品定點生產企業和民族文化貿易企業已達25 家,國家4A 級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申報工作進展順利,城區和景區景點管理得到加強,文化旅遊業持續發展。近十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鳳凰縣旅遊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鳳凰已成為中國首批“旅遊強縣”、全州旅遊業的龍頭,現正朝著國際旅遊目的地邁進。

鞏固了省內及廣東、珠三角等較成熟的旅遊市場,向以重慶為主的西南、以上海為主的華東、以北京為主的北方市場拓展,以港澳台、日韓市場為主的境外遊客持續增長。

(三)發揮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遊和民俗風情遊

在鳳凰古城旅遊的輻射帶動下,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為依托,鳳凰鄉村民俗風情、特色苗寨、田園風光遊得到逐步發展。落潮井勾良苗寨、千工坪香爐山苗寨、山江老家寨苗寨、苗人穀被評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目前批準公布了2 個(山江苗族博物館、西門峽漂流)景區(點),5 個正式開放鄉村旅遊點,8 個試營的景區點。2009 年,全年接待遊客94.1 萬人次,同比增長53.56%,旅遊收入1.88 億元,門票收入4943.4 萬元,同比增長10.71%,成為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使鳳凰縣的文化旅遊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提升。

(四)辦好民族節慶活動,搭建弘揚民族文化和推介文化旅遊的平台

在縣委宣傳部、縣民族局、文化局等部門的精心策劃和認真組織下,鳳凰縣少數民族重大節日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如“四月八”“六月六”以及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一方麵大力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了群眾的文化意識,激發了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熱情,推出了龍仙蛾、吳娟等一批本土優秀歌手,另一方麵提高了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知名度,使民族服飾、民間工藝等得到了全麵展示,促進了鳳凰縣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二節 鳳凰文化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先天性不足

以地理區位來看,鳳凰遠離大型的旅遊中心城市,經測量,以鳳凰為圓心,以500 公裏為半徑的區域內沒有一個擁有50 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而隻有幾個人口在50 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如張家界、吉首、懷化、常德、銅仁、婁底等。所以鳳凰要想開拓市場,麵臨著較大的難度。從資源區位來看,鳳凰周遭分布著一批在國內有著一定影響力的旅遊景區,如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頭銜的張家界景區,吉首德夯少數民族風情景區,王村古鎮,永順猛洞河漂流和不二門景區,貴州梵淨山風景區,其中黔東的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已經納入了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張家界景區也以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於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鳳凰的旅遊開發無法回避這兩大業已存在的著名風景名勝區。麵對如此眾多的同質不同位的競爭者,鳳凰旅遊業的發展確實存在很大的衝擊。從交通區位來看,因為鳳凰過去一直是交通閉塞的蠻荒之地,雖然如今交通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先天性的地理區位決定了旅遊者路途的艱辛,其花在旅行交通上的時間仍然不短。

二、後天製約因素

(一)民間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困難重重

1. 現代文化的衝擊造成了對民族文化發展空間的掠奪

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方式、消費意識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紅事白事新事新辦,使民族習俗日漸消停;土、石、木房改建為“洋樓”,使民族村落麵目全非;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元文化的影響,使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需求日益淡化。本土文化消費降低,導致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日益縮小。

2. 長期的冷落與閑置造成了民間民俗文化生長土壤的日益貧瘠

首先,民族地區經濟意識不斷增強,許多青年外出打工謀生,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逐漸形成,民族文化遭受長期冷落和閑置,直接導致民族文化發展意識的不斷削弱和民族文化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其次,學校現代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遏製了民族文化在當地的傳播,年輕一代對傳統民族文化興趣愈來愈淡漠,學習和繼承民族文化的人群逐漸減少,發揚和創造民族文化的人才嚴重缺乏,造成民族民間文化缺乏肥沃的成長土壤,存在瀕臨枯萎的危險。

3. 由相對滯後的民族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有限經費投入對“民保”“文保”而言杯水車薪

民間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是一項錯綜複雜的工程,牽涉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麵麵,資金投入需求量大。但因地方財力的限製,專項資金十分有限,難以取得實際性進展,“民保”“文保”工作麵臨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麵。

4. 傳承人的銳減,造成民族傳承文化的斷層

2007 年8 月,州政府公布的鳳凰縣11 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部是65 歲以上的民間藝人。而民族文化、工藝和技術非常的煩瑣複雜,年輕一代都不屑於學習,一旦掌握其工藝和技術的藝人去世,這些文化就麵臨消亡的危機。

綜合以上所提到的後天製約性因素,我們看到鳳凰文化旅遊存在著一個任何曆史文化名城都麵臨的共性問題:就是處理保護和開發的問題,及在發展中如何去保護的問題。我們說旅遊的發展加速了文化的變遷,但文化的變遷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我們應最大化地發揮積極影響,而將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