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鳳凰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2 / 3)

二、經濟發展狀況

鳳凰縣由於地處湘西邊陲,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曆史條件等多方麵因素影響,經濟發展長期處於落後狀態。2003 年鳳凰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9.86 億元,人均GDP 2 644 元,僅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9.42%,全省平均水平的36.95%,按照同期1 美元兌8.2766 元人民幣彙率,人均319.45 美元。參照錢納裏的人均收入水平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標準,鳳凰縣是一個典型的低收入發展地區,處於前工業化階段。

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況,鳳凰縣大力發展旅遊業,在旅遊業的帶動作用下,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2009 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98 109 萬元,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 200 萬元,增長4.8% ;第二產業增加值54 962 萬元,增長15.5% ;第三產業增加值187 947 萬元,增長14.6%。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8 424 元。在全縣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6∶18.5∶61.9 調整為18.5∶18.4∶63.1。全縣財政總收入18 304 萬元,增長25.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 772 萬元,增長28.46%。財政總支出82 036 萬元,增長35.73%。

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21 元,增長10.45%,其中工資性收入6 435 元,經營性收入932 元,財產性收入375 元,轉移性收入2 361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 145 元,增長12.63%,其中工資性收入1 202 元,家庭經營收入3 021 元,財產性收入29 元,轉移性收入236 元。全縣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 536 元,增長6.8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62.93%。

三、文化旅遊資源

鳳凰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但同周邊地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必須利用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軍事文化和名人文化、曆史文化相結合的特色優勢,采取錯位發展方式,把發展比較成熟的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旅遊區的客源吸引過來。同時加強同周邊地區的競爭與合作,走集成規模化的道路。

四、鳳凰文化旅遊的客源

總體來看,鳳凰文化旅遊的客源構成地域上分布分散,以周邊地區和發達城市為主,海外客源市場集中,亞洲市場以96.53% 的比例在外國市場中占絕對優勢,其中以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為主要的客源國;遊客以企事業管理人員、學生、產業工人、政府職員為主要遊客群,教育、科技、文化、傳媒、商務人員為次要遊客群。鳳凰縣具體的客源狀況將在第五章加以分析,此處不再詳細論述。

五、基礎設施狀況

鳳凰政府通過財政投資、跑項爭資、招商引資等,加大旅遊建設投入力度。

1. 縣市基礎設施

先後完成了鳳凰大橋、鳳凰廣場、城北大道、沱江大道、縣城二級客運站、栗灣停車場、鳳凰源停車場、奇峰廣場等項目建設。實施了縣城供水管網改造、縣城垃圾處理場和沱江汙水處理管網工程,建成了全省第一座縣級汙水處理廠。

2. 加強景區景點建設

為力爭鳳凰古城轉型升級項目列入省級重點建設項目,規劃建設了“十裏沱江風光帶”,完成了十裏沱江風光帶三期汙水處理管網鋪設工程、沱江風光帶綠化、沱江河遊道、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一期工程、奇梁洞創建3A級景區建設工程,對古城夜景進行了美化亮化。

3.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圍繞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旅遊服務業的發展。建成了縣遊客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一站式服務。提級改造公廁,新建星級廁所1 座。2009 年新建四星級酒店1家,增二星飯店2 家,目前城區共有賓館、家庭客棧403 家(星級飯店12 家,其中四星級1 家,三星級3 家,二星9 家),床位12 354 個,居全州之首。這一切都說明鳳凰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為其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