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肯定的聲浪紛至遝來,中國評劇院破例將這位人才“挖”進京城。
三
在網上搜索“張秀雲”三字,會在相應的條目下看到如下文字:
張秀雲於1996年調入中國評劇院。主演了《水冰心抗婚》、《楊三姐告狀》及農村題材的小評劇《誰當家》,並為市、郊區文化館指導培養了同類角色演員約二十人。
2002年9月,在第三屆中國評劇節中飾演評劇《曹雪芹》女主角胭脂,榮獲演員一等獎,該劇同時獲得河北省第六屆戲劇節一等獎,此外,該劇還作為文化部向黨的十六大獻禮的優秀劇目在京演出,她本人因此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的表彰及獎勵。
在中國評劇院2004年排演的《劉巧兒新傳》中扮演了B組75歲的“老劉巧兒”,一直以花旦、閨門旦應工的她,突破行當,接受挑戰,連演60多場獲得成功。通過飾演“老劉巧兒”,拓寬了她的戲路,延長了她的藝術生命,是她在藝術上日趨成熟的一次巨大飛躍。獲獎情況:
1991年在《茶瓶計》中飾演春紅獲得文化部全國評劇青年大賽一等獎。
1995年7月在《花為媒》中飾演的張五可,獲得遼寧省戲劇玫瑰表演獎後,在1996年,相繼獲遼寧省特殊貢獻獎、鋼花貢獻獎。
2002年在《曹雪芹》中飾演胭脂,在第三屆中國唐山評劇藝術節榮獲優秀表演獎。同年該劇在第六屆河北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4年12月在第二屆中國戲曲演唱紅梅大賽中榮獲金獎;
2008年榮獲第八屆“中華世紀英才榮譽稱號”;
2009年榮獲第九屆“和諧中國‘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
四
“唯有源頭活水來。”
張秀雲知道,自己的一切成績,都跟老師們無私的栽培離不開。
令她難以釋懷的就是師徒聯袂出演《楊三姐告狀》。那次,劇院複排《楊三姐告狀》,穀文月老師主動提出率弟子張秀雲合演,一是答謝多年來觀眾對她的厚愛,二是要向觀眾正式推出她的學生—“新派”第三代傳人張秀雲。這次師徒要同台合演“楊三姐”,張秀雲既高興又緊張。因為隻有20天排練時間,而且沒有彩排。她三次去老師家求教,穀文月老師一個字、一個腔、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地傳授。她要求她表演細膩,唱功則或快或慢、或高或低,要在舒展中聽優美,在激昂間覺振奮。在舞台上,張秀雲終於將這一唱段演唱得心語如歌、情感全場。新鳳霞看了演出特別興奮,稱讚新一代演員在進步,評劇大有希望!
師徒同演的“楊三姐”引起觀眾的熱烈反響。穀文月笑了,因為“楊三姐”已經後繼有人。張秀雲發自內心地總結道:“從排練到演出,我都是終身受益無窮。”她發誓要成為穀老師那樣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
她同樣也忘不了恩師—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淑蘭。還是在從師花淑蘭唱京劇時,根據多年的舞台實踐,張秀雲覺得,按自己嗓音條件,學習“新派”更能發揮所長。但按戲曲界的老規矩,“改換門庭”不僅老師難以接受,而且還會引起非議……幾經考慮,她還是把想法跟花老師說了。沒想到,花淑蘭老師不但當即同意弟子可以“改換門庭”,而且願意盡快促成此事。她親自找穀文月談徒弟的演唱風格,並於1996年1月,促成張秀雲正式拜評劇表演藝術家“新派”第一代傳人穀文月為師。想起這一切,張秀雲說:“沒有花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多年來,張秀雲在全國各省市獲得各類獎項多達20餘項!張秀雲被北京民盟吸收為盟員。她積極參加北京民盟市委、統戰部及西城區委組織的“三下鄉”義演活動及部隊慰問演出。把評劇藝術帶到山溝裏、老鄉家、敬老院等“老少邊窮”之地……
成功,並沒讓張秀雲止住自己在藝術領域的探索。恩師們“活到老、探索到老”的精神始終在激勵著她,張秀雲仍然日以繼夜地為了評劇藝術、為了觀眾在四處奔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