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淋漓書畫繼前賢”(1 / 3)

將近傍晚的時候,這個高挑的青年人終於搭上了一輛同路的馬車。那車把式看這個學生模樣的小夥子風塵仆仆的模樣,問道:

“從哪兒來呀?走了很遠的路吧?”

他說從淡水來。從那裏到台北有200來裏路。

“腳底磨出泡來了吧?”

小夥子笑了笑:

“沒事兒,走慣了。”

“是回家看父母?”

他說是看老師,車把式目光裏不由得增添了對這個後生的些許敬重。

後生叫黃正襄,台灣淡水人。此刻,是趕往台灣的老師林中明家聆聽教誨。林中明是台灣畫家,學識淵博,中國畫功底深厚。每當黃正襄跋山涉水來到台北,他都讓他在家中吃住,並教他做人作畫之道。而林畫家也知道,這個學生透露著一股聰穎靈秀的氣質,與其家學淵源是一脈相承的:他的祖父黃玉柱乃台灣著名前輩畫家,曾任桂林縣知縣;父親黃彥威、叔父黃彥鴻不但是畫家,也是台灣省舉人、進士,還雙雙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中的簽名人物。但台灣的被“割讓”還是令這個家庭陷入多重困境,除了經濟拮據,父親還很不讚同愛子黃正襄繼續迷戀丹青。可是父親不便武斷地硬性規劃兒子的生活道路,便轉彎抹角地給他講述曆史故事:禦用畫家閻立本給皇帝作畫受到人格侮辱後,發誓不讓兒子從事繪畫。黃正襄當然明白父親的意思。但個性執著的黃正襄哪肯壓抑自己的天性?畢竟家中習文弄墨衣缽相傳,已深深植入其血脈,再加上自小就表現出的天賦,讓他無法放棄追求。再說還有家鄉淡水的如畫風光,正是孕育畫家寫生暢吟之地。這是幼年黃正襄在江邊作畫後雛詠的七絕一首:“門前橘柚蔽晴空,家在雲山碧樹叢。最愛淡江秋色好,揮毫談笑晚霞中。”真是詩中有畫呀!

他立誌要拓展自己在書畫上的天賦!而且他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他必須刻苦研讀這門學問,方可成就一番事業。

當他拜林中明為師並每每因無車資而徒步跋涉百裏之程前往聆聽教誨時,在餐風露宿中,他背誦著明代翰林學士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也像宋濂一樣,看到好書或好的字畫,黃正襄買不起,便以誠摯的迫切之心請求書畫主人借已一閱,然後通宵達旦地臨摹或整本抄錄下來,又總是如約壁還。專一和刻苦是成功的橋梁。終於有一天,林老師對他說了決定他命運的一句話:

“中國國畫之發祥地乃祖國大陸,欲有所成,非去尋根訪源方可成就千古大業。”

正是這句話,驅策著年輕的黃正襄毅然決然離開台灣來到古都北京。

1943年,極具開明意識和愛國激情的父親黃彥威不再堅持故見,帶著兒子渡過海峽直抵北京。很快,黃正襄通過入學考試,就讀於北京大學。在京期間,上下求索的黃正襄經由齊白石引薦,拜國畫大師胡佩衡為師專攻山水。北京真乃群賢薈萃之地,名流各領風騷,黃正襄遨遊其中所得甚多。他叮囑自己不得遺漏恩師們的任何教誨,因為那都是大師們經驗的結晶,若偶得老師示範作畫筆跡,他更是視若珍寶地收藏起來。

1944年黃正襄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兩岸隔絕,返台無望,於是定居北京。先是在新大眾出版社任助編、編輯。同時從事繪製連環圖畫,出版有《張小瑞結婚》、《郭忠田英雄排》、《沈秉忠捉特務》等連環畫冊。一次去拜望畫家劉淩滄,見劉先生的畫作透視準確、景物逼真,自感功力尚需曆練,便遞交了再度入學申請。很快,出版社批準他帶職進修,考入北京美專師從張安治、左輝,學習素描、水彩畫技法等。畢業後的黃正襄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助教。

黃正襄本以為生活已步入坦途,卻不想“肅反”運動波及到這個來自台灣的青年教師身上。審查人認為他來曆不清又無從查問,有台灣“潛伏特務”之嫌,隨即通報全市開除出教育界並逮捕入獄。一年後查無實據,無罪釋放,並被在32中學任藝術教研室主任。由於他才幹出眾,曾為天安門國慶遊行設計繪製彩排示意圖,被采用。所創作《婁山關》圖亦被高懸於北京市政府會議大廳。黃正襄自以為已被信任,誰知“反右”又開始了。“曆史不清”的黃正襄被下放到南口接受改造。但不甘寂寞的他又在南口農場繪製六米巨幅《南口農場鳥瞰圖》。不管怎麼說,能讓他重操畫筆就是幸福!哪裏曉得,轟轟烈烈的“文革”不期而至。驚魂甫定的黃正襄在劫難逃,首先是他所繪之《婁山關》圖—毛主席在群山之巔“而今邁步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竟成為引火燒身導火索!紅衛兵們厲聲批判說:“毛主席是我們心中永遠永遠不落的紅太陽,你竟然在他身後畫個‘殘陽’!分明是惡毒影射……”於是評為黑畫納入批判展覽。一時被判定“誣蔑領袖、反動思台、妄圖複辟”。被勒令連續勞做48小時。好個黃正襄,就是此時也不忘吟詩作賦:“破帽遮顏禾下土,蛇神豈憾越吟苦;丹青早悔謬家傳,終日鬥私摧肺腑。”更糟的是,紅衛兵抄家時,發現描筆、白礬、膠水、複印紙等。分明是“通敵密寫工具”!於是“證據確鑿”,被逮捕入獄。每日除強製勞動、交代罪行,還要挨批判遊街。在遍體鱗傷、夜不成寐之時,黃正襄創作七律一首,曰:“自悔丹青罹禍端,幾經遊鬥淚痕幹。頭顱未破三生幸;肝膽寧誌一寸丹……”這期間,有朋友絕望自縊,黃正襄說:“我亦常為所動。然念‘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免焉’(《史記》),於是隱忍苟活,作詩多篇以自嘲而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