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名叫範增平的台灣人,雅號“茶癡”,他曾經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末期,他就輾轉祖國大陸,推廣、普及茶藝,為促進兩岸交流、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記得是1989年中秋節前後,我是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上見到他的。這次茶文化展示中,有個“茶操作表演”的節目非常引人注目。隻見一位中等身材,滿月般臉形上生滿濃密美髯的中年人,為人們展示沏茶、倒茶、獻茶等一係列有板有眼的操作藝術,受到觀者一致的好評。此公便是來自台灣的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範增平先生。
我在民族飯店2745房間采訪了他。他顯得很年輕,看上去30歲有餘,一副童子麵,雙目明亮,真可謂神采飛揚。我猜測是經年飲茶使由。範先生很健談,很率直,就像茶花一樣坦坦蕩蕩,那麼容易使人接受。屋內彌漫著淡淡的茶香,範先生以平和而悠揚的語調,講述著他對茶藝的熱愛與追求—
1988年,台灣文化界、經濟界十餘位精英組成“台灣經濟文化探訪團”率先闖關成功,範增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代表的是台灣茶藝界。在上海,他們受到汪道涵的接見。他當場表演茶藝,受到在座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讚。1989年再次來到祖國大陸時,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提交了興辦茶藝協會的申請。當時應邀出席顧問的有程思遠、英若誠等。
“我家世世代代沒有種茶、作茶、經營茶的。我完全是站在社會文化的立場上理解並獻身茶藝的。”他說,在台灣東吳大學讀書時,曾一度迷戀哲學、禪學,在禪學公案中讀到“吃茶趣”的內容,很感興趣。此後,他對茶開始情有獨鍾。自1979年開始,他向台灣茶文化大師林馥泉先生學茶。那段時間,他跑遍了台灣各地的茶園,他住在茶農家裏體驗生活。為了開闊眼界,他還先後去了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等地考察茶文化。
範增平說,在台灣時,大約有3年時間,他不看報、不看電視,隻是潛心鑽研並領悟茶藝的精髓。作為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他發明的茶藝“三段十八步”。據他說,這套很民族化的茶藝,是根據中國傳統,汲取日本、南韓等茶文化的精髓,有機結合而發明的。20年來,他曾應邀赴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等地講述茶藝學,並開班授徒,多次擔任過國際茶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報告人兼主持人。他還著有《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喝杯好茶》、《台灣茶葉發展簡史》、《台灣茶文化論》等十餘部著作。
研究並推廣茶藝成了範增平矢誌不渝的信念。他說:“我的願望,就是用茶文化溝通兩岸關係,讓兩岸人民通過品茶、談茶,增進了解,通過對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傳播,加深兩岸人民同祖同根的血肉親情,從而攜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範增平頻繁往來於台灣與祖國大陸之間,苦心孤詣地從事茶文化的教學與傳播,北京、上海、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湖南、遼寧、內蒙古……祖國大江南北的18個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聽過他講授茶藝的直接聽眾數以萬計。
有一次,上海台胞聚會,範增平應邀以“茶藝的社會功能”為題,作了三小時的演講。他談到茶是全體中國人傳統的飲料,是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愛好即使再千差萬別,品茶、喝茶、珍愛茶的習性也是改變不了的。所以,在茶文化上展開溝通,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他說,小時候隻聽說過中國名茶龍井、鐵觀音、大紅袍等,卻沒喝過。因為這都是祖國大陸盛產的。而兩岸阻隔,茶也無緣相通。台灣人沒享受到中國的名貴佳茶,有偷渡過去的茶,買到後如獲至寶,見到至親好友才品茗一番,遇到一般朋友隻是炫耀一番。為什麼這麼迷人?主要是中華民族的心理習慣,也就是文化組成的重要成分。悟到了這一點,他漸漸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獻身的藍圖:先在台灣開展茶文化活動,待時機允許,便推廣、帶動大陸茶文化活動。中國幅員如此廣大,茶文化與中華民族有如此深刻、悠遠的關聯,太值得為它獻身了!
範增平先生毅然辭去了教書、經貿活動以及若幹兼職,全力以赴地投身到推進中華茶文化活動中了。
1977年,台北出現了第一家“茶藝館”。它是由剛從法國巴黎學藝術歸來的管小姐所創辦。當時她經營藝術品,字畫、金石、陶瓷、古董等。這種經營往往要與顧客周旋很長時間,需在觀賞、評鑒之後才決定成交與否。長時間的交談會造成口幹舌燥,管小姐便想到屬於中國文化最親切的部分—茶。“茶”與“藝”就這樣結合了。
“茶藝”成為專屬名詞之所以在1977年出現,是人們對自己的民族有信心的標誌。台灣經濟創造了奇跡,同時人們急於擺脫幾十年來摧殘台灣的歐風美雨、重建中華民族文化、民俗技藝分不開,作為倡導者的範增平和一群熱衷弘揚民族文化的知識分子,雖然提倡中國的品茗之道,卻苦於找不到準確的名詞涵蓋這個屬於中華文化的技藝。“茶道”已被日本專美於前,“茶禮”一詞又被韓國普遍應用。中國要恢複、重建茶文化,總該有個專稱呀。台灣民俗學家婁子匡教授建議用“茶藝”兩字。“茶藝”便如此誕生了。還是此年,台北市立成了《台北市茶藝協會》。1979年純飲茶的商業場所“茶藝中心”出現在台北。三年內,此類茶館有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省各地紛紛成立,為“茶藝”的推廣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同時也說明,開掘“茶藝”乃民眾所喜聞樂見,有其深厚的根基及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