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兩岸品茗 一味同心(2 / 3)

正當範增平先生沉浸於初戰告捷的喜悅中時,“茶藝館”遭到台灣當局取締。理由是茶室業被列為“特種營業”,所謂屬社會奢靡風氣之類,是非法營業,因此常有被取締並被移送法辦者,在社會引起軒然大波。

經過茶藝營業者的據理力爭,再加上新聞界的介入,引發了台灣社會的熱烈討論。終於在1983年11月,台灣相關部門準予“茶藝館”正式設立。經過如此艱難的奮爭,茶藝館才取得合法地位。可見新生事物成長之艱難。

“乳燕飛華屋”。自此,範增平倡導的茶藝館蜂擁成立。截至1986年止,台灣共有500餘家茶藝館。目前,茶藝館在台灣社會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內部裝潢糅合中國傳統的情調—紙燈籠、竹簾、中國式的桌椅,一派古色古香的氣氛;所播放的音樂也大多是中國傳統音樂,如古箏、琵琶、古琴等演奏的古曲;即使播放西樂也是古曲音樂。這些茶館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思想、藝術等座談會,因而進出茶藝館的人以文雅之士、文化界朋友、藝術家或政治家、商業界人士為多。至茶藝館洽商、交誼、座談、敘舊,已成為台灣時髦的事兒。而他,也獲得了“茶癡”的雅號。

範增平介紹說,1982年9月中華茶文化學會成立時,台灣各報亦給予鼓吹報道。至於學會成員,以25歲至35歲偏多,各行各業的人員均有,男女各半。百分之五十以上具有高中學曆。這表示年青一代對自己的文化情趣很有信心。一般人以為,現代年輕人追求洋化,喜歡激光音響、迪斯科、卡拉OK,洋煙洋酒洋飲料,其實不然。我們這裏提倡民族風格,一般不提供瓜子花生,隻有糕點、簡便快餐、清茶淡飯,而且不允許大聲喧嘩、躺臥,不提供酒,有禁煙區,是高雅的,文質彬彬的,有修養的。因而來往的客人都是輕輕地走出走進。由於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使都市嘈雜擾人,這於是使茶藝館成了寧靜、祥和、追求心靈安定的所在。“我作過調查,這種茶藝館很受歡迎。”範先生自信地說,他還講了一段趣聞—

四年前,他開過一個“良心茶藝館”,在門口放—“良心錢箱”。凡來飲茶者可盡情享受館內的一切,離去時付鈔與否隨便。範先生跟蹤調查3000人次,發現男士比女士要有良心—離去時女士們不付鈔者為多。然而,到茶藝館來當“義工”者,又往往是女士居多。義工,即義務勞動的意思。這消息在很多報紙上刊載,一時成為人們的笑談。自兩岸開放探親以來,範增平曾數次來大陸考察茶文化,在這方麵感受頗多。我請他評述一番大陸茶文化處何種水準,他頗有見地地談到以下幾點:

首先,大陸茶文化尚處在初級階段。目前大陸茶館業者目光停留在老式茶館文化中。現在,世界處在迅速發展變化中,傳統的東西要賦與現代內容。茶文化不是複古,不是恢複農業社會的老式喝茶,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聽著單弦大鼓書,嗑瓜子剝花生咕嚕咕嚕咽灌茶,然後再吐上一口大黏痰—喝茶喝得烏煙障氣,什麼都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我們要改造舊茶文化,賦與它科學生命。用什麼方式獻茶,什麼茶葉配什麼道具,都有個說頭。福建的功夫茶很有講究,台灣早期喝茶方式就是從這邊傳過去的,是老人、退休人員、無事的人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所以叫老人茶。我們正是從那個方式改進為茶藝的。例如來個“老外”去前門“茶館”,他若問:老子茶是怎麼個喝法?中國的茶道能搬出來表演一套嗎?為什麼茶碗要放在這個位置?一切都是怎樣的程序、規矩、理論、節奏、步驟?不懂,隻會報歉地一笑:“嗐,您要茶,我們給沏了,放在這兒就完了。”—這不行,這就是缺乏茶文化的素養。西南的、華北、華中的茶業,也都是傳統茶館的延續,屬底層次文化,民俗文化,極需理論化,科學化,現代化。這一點,大陸一切條件已經具備,隻需向下一步進軍了。

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強對茶文化的理性宣傳。茶文化是理性的。談到此,範先生舉了一例:他注意過一個現象,凡外國貴賓來訪,舉行各種宴會時,上茶後,幾乎無人動那杯蓋碗茶。為什麼?他想起幼年時的一件事:上高中時,他在堂嫂家,她為他端來一杯啡啡;他非常想喝,因為他從沒喝過,但又怕出醜—不知道喝咖啡的規矩,主要怕出醜。由此想到外賓,不是不想喝茶,而是不知道中國的喝茶規矩,怕在外交場合失禮。這就是文化差距。“老外”知道中國茶道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因而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茶藝”的一切都十分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