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兩岸品茗 一味同心(3 / 3)

中國,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如何表現出國民的修養?“茶藝”應算是實踐此種風度的途徑之一吧。人要有精神修養、有正當的生活品質,重禮貌、秩序,可以說,茶藝館,茶藝,基本上是實踐這些的地方。茶藝,是生活的藝術,也是人生之道。

範先生在談吐中表現了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見。他認為,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親切的一部分。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茶絕非一般果腹之物。英國一位首相曾如此讚譽茶:寂寞時茶能陪伴你,寒冷時茶會溫暖你,煩燥時茶會鎮靜你。因此茶是精神的,理性的。同時,它還有保健妙用:降低膽固醇、血脂肪,其他胃腸病和牙蛀蟲。“你看,茶有多少妙用?所以當我乘飛機穿越大陸上空時,我常想,中國飛機上為什麼隻備洋酒洋飲料,為什麼不把中國名茶包裝得精美一點賣給‘老外’呢?飛經浙江上空,空姐一邊介紹山川地理又可介紹浙江名茶,外國人肯定會買,帶回國去,不僅推廣了茶文化,還賺了外彙。”

近十幾年來,範先生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茶藝文化中。幾次到祖國大陸考察,發現這是片英雄用武之地。“所以我要盡力推廣茶藝。這也是促進兩岸交流的理想途徑。中國現在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可以作偉大的事業。兩岸的問題正是這偉大時代中的一個突出部分,我們因此可以大有作為。我要為這個事業貢獻畢生精力。”

真是“有誌者事竟成”呀,1990年,他在福建省博物館成立了第一家茶藝館,這也是全國第一家。此後,北京、上海也相繼出現了茶藝館。在大連,第一家名叫“太極”的茶藝館開業了。內蒙古赤峰、湖北張家界、廣東梅縣、福建龍岩、江西景德鎮、河南鄭州……紛紛開辦了茶藝館!

當然,他也發現了。近年來,祖國大陸的茶藝館開辦多了,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廣州有個茶藝館的老板冒充範增平的學生,公開講授茶藝課。範增平“微服”前往,發現他的表演真是漏洞百出,茶館也很不規範。這樣,範增平開始考慮搞茶藝的理論建設。他認為,茶藝館雖然是商業,但要提升到哲學範疇、人生哲學的高度,要強調喝茶也是精神文明建設。

範增平說,最有生活品質的社會,是個充滿茶香、花香、書香的社會,應該將茶藝帶入家庭、帶進學校,讓人們懂得喝茶、品茶之樂,必須懂得在熒光屏、麻將台之外尋找心靈的寄托。茶是一種和平飲料,愛茶、喝茶的人往往能夠在共賞茶香中一笑泯恩仇。喝茶又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泡一壺好茶,喝出一壺好茶的味道,從茶藝中感悟人生,其中自有乾坤。所謂“一壺茶一個世界,一壺茶一個宇宙”,自是這個道理。

喝茶不是目的。茶藝表演是為了什麼?是要透過茶藝的操作過程,配合著進行解說,達到教育消費者的目的。表演的過程就是灌輸知識、觀念、思想的過程,以使品茶人進入一種境界。要讓茶民們懂得,喝茶不在於喝多麼昂貴的茶葉,而是在提倡一種精神:滿足於粗茶淡飯,其實是人生的一大樂事。“無形的東西要有形地表現。”

範增平說,茶藝這行業規範化之後,在理論建設中,要特別強調茶藝美學,要講究“和、敬、清、寂”這禪學的四大內涵。但喝茶並非避世,而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是在喝茶中充電、加油。喝茶並不會引發消極,隻有喝酒才能使人意亂心迷,也會讓人借酒澆愁。喝茶,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加強茶藝的理論建設的同時,範增平覺得也必須規範茶藝儀禮。他將自己多年潛心鑽研並總結出的茶藝“三段十八步”,一招一式地傳授給弟子。如今,他的弟子遍布全國,已有60餘人。我們采訪那天下午,剛好有個名叫包勝勇的北京大學博士生前來拜師。拜師儀式過後,包博士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北京大學有兩個學生茶社社團。一個是弘揚日本茶道的,另一個是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我就在這個社團中。範老師不辭勞苦,在有華人的地方興辦茶藝,培養茶人,是對中華民族、對兩岸中國人的溝通很有益處的大好事。我感覺,茶文化很高雅,很平和,入詩入畫入音樂。”

範增平先生在講述茶藝時讓我覺得他有如高山雲霧茶一樣平靜而樸實。隻要一談“茶”,他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表述,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肅然起敬。仿佛在接受一番精神的洗禮。我心想,他所付出的努力已經展現出成果了,從祖國大陸隨處可見的茶藝館裏飄出的淡淡茶香,還有那些在大玻璃窗內品茶的人們那種祥和而又悠然的神態中,能感到他們正在一種禪的境界裏享受著人生。

當然,每當見到這樣的場麵,我都會想起“茶癡”範增平,想起他總是掛在口頭的話“禪茶一味”!會喝茶的,應該都有禪達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