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古風神韻:歎為觀止的清東陵(1 / 2)

站在清東陵的大紅門南的下馬碑處,站在矗立著石象生的那條神道上……站在清東陵的任何一處,你都會感到來自身心深處的震撼!

真的,盡管去過海內外不少名勝之處,我還是被這裏非凡的氣勢震懾住了。一時,千萬種感慨湧上來,頗有些理不出頭緒的味道。隻是呆站原處久久四麵瞭望:

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眼前的景象不斷轉換變化,秩序嚴謹而又層次分明,那分明是一幅幅氣韻天成、生動流暢而又渾然大氣的非凡畫麵。分明地,我覺得是這裏天功造化的風水,最是令我震撼的因由之首。你看—

巨大的大碑樓那三個開啟的券洞門就像3個巨大的畫框,將千尺之外的遠景及四柱華表分別框入,形成一幅構圖嚴謹、建築輪廓及色彩層次都洗煉明快的畫麵……

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

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

靠山昌瑞山如錦屏翠翠障,朝山、金星山似持笏朝揖;

天台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亙陵區之南,形如閾門,扼守隘口;

馬蘭河、西大河二水像兩隻臂膀,環繞夾流,遙相呼應、顧盼有情!

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既空明曠遠,又雄奇靈秀,自然的山水營造著一種神聖、永恒、崇高、莊嚴而又充滿生機和靈氣的氛圍。天造地就的山川形勢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正所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麵對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有不少專家感歎:上至殷商贏秦,下至唐宋明清,曆代帝陵中,清東陵堪稱風水選址的典範。

而近觀陵寢的每一座建築,無論是威嚴高聳的碑樓還是淩波飛虹的石橋,無論是整體構造還是局部雕琢,無不在顯現美侖美奐莊嚴華麗之中透露出細膩、親切之情。在清東陵的陵寢總體設計中,遵循了風水“形勢”學說中的“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空間尺度構成原理。經過二百七十餘年的營造,這塊風水寶地終於更加成為清代帝王們“萬年龍虎抱,日夜鬼神朝”的理想“壽宮”。

關於風水,晉郭璞撰《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從風水角度說,清東陵所在為北京東北向的燕山山脈一個半封閉的盆地。從石門向北即進入山勢婉蜒起伏、氣勢宏偉的陵區。據祖輩居住在這裏的守陵人後裔講:清東陵北自霧靈山、南到天台山。陵區以區內的昌瑞山為界,到霧靈山的北區又稱為“後龍”。青山綠水,人跡罕至。這樣的格局極好地涵養了水源、淨化了空氣,形成了東陵的局部小氣候。昌瑞山以南稱“前圈”,也是四麵環山,流水環繞。昌瑞山是陵區內的主峰,周圍山勢依次降低,陵區南邊的金星山如一倒扣金鍾,與昌瑞山遙相呼應,兩者之間的一座小山如條案橫陳,是稱案山,當地人俗成“影壁山”。此三座山恰好是“三點一線”成為陵園的中軸,你說絕妙不絕妙!然而最初,我真以為這裏的“風水”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當遊覽完畢方知曉,這裏的風水也有“人工雕琢”的手筆,如裕陵。據考證,裕陵所在地名叫勝水峪。是由大學士鄂爾泰、原任郎中洪文瀾、軟天監博土齊克昌、郎中董啟柞,以及風水先生傅火延等人相度的。他們在奏折中極盡美言地說:“勝水峪來龍特達,起伏有力,左邊貼身界氣之水極其明晰,南麵餘氣回作,城郭之山最為周密。再刨驗土色,至一丈二尺,具堅而細,潤而不澤,可以裁方戴玉,實為上等佳土。”史料中記載:“勝水峪係昌瑞山右一脈,龍局尊貴,砂水回環,朝案端嚴,羅城周密。龍翔鳳舞,精神凝結於中區;星拱雲聯,象緯朝宗於寰極。百神胥護,宏開百世之模;萬壽無疆,允協萬年之吉。”然而,鄂爾泰等人還是覺得不甚盡善盡美,他們覺得,勝水峪左砂山略顯低、小,龍砂欠缺。於是建議:“惟左邊貼身界限氣之砂稍低,需用人力賠補。”按風水學原理,左邊砂山為青龍砂,是陵寢的重要環護砂山。據說,乾隆帝得到奏報,很是著急,忙問有無補救之法。風水先生說:“考之行家之書,雲有土有餘,當削則削;山不足,當賠則賠之語,乃用人力補天功之理也。”最終,勝水峪的風水就這樣被“人力補天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