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天,一個社會老師走進七年級的教室,問同學們:你們打算如何改變世界?學生們被這個問題震住了,他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於是,老師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作業:想一個能改變世界的辦法,並且付諸行動。十一歲的崔弗想到了一個“將愛寄出去”的主意:自己去幫助三個人,作為回報,獲得幫助的每個人又必須再幫助三個人。依此類推,“將愛寄出去的”的行動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四個月後,世界真的在慢慢改變……
這是一部美國電影裏的情節。它讓我想到,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也許一個小小的善意的行動,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就像嶽陽三中的陶星,他根本沒有想到他對母親的關心和照顧,會變成一種“感恩教育”的範本,沒想到他的故事會到處傳揚,讓下崗的女工獲得精神的鼓舞,讓任性的孩子懂得反省。
少年陶星帶著他患有智障、先天聾啞的母親上學,並且悉心照顧母親的故事,原本隻是一個兒子孝順母親的故事。其實中國人是最為重視家庭、親情和責任的。“孝”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二十四孝的故事就從古至今廣為流傳。從孝悌出發而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人格姿態。隻可惜,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不斷的革命,我們把“孝道”也革掉了。五四時期的新青年衝出封建家庭,首先砸碎的就是孝道的牌子。否則,謹記“父母在,不遠遊”,誰也別想投身革命了。封建的孝道中有許多扼殺人性的成分,但重視倫理親情,強調孩子對父母的贍養和責任,卻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現在常常能看到父母將子女告上法庭索要生活費的,也常常能聽到子女將父母趕出家門甚至殺父弑母的報道,在尋常百姓家,小皇帝的蠻橫霸道,啃老族的心安理得,更是司空見慣。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陶星的出現才如此感人至深。
有一首歌名叫《感恩的心》,據說是台灣的學生在畢業之前都要唱的驪歌。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用這首歌來表達對父母、老師、朋友的感恩之心。“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依然會珍惜。”優美的旋律,平實的歌詞,歐陽菲菲深情的演唱,聽來令人動容。近年來這首歌也引進到了內地,但是可惜不是作為學生畢業時的驪歌,而是作為企業文化的歌曲在傳唱。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從前蒙學課本裏常見的內容,現在在我們大中小學的課本卻見不到了。在我們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少見。我們的老師、家長,都一門心思巴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成材,快快有個好成績,考個好學校,卻忽略了對孩子感恩之情的感染,感恩之心的教育。高分掩蓋了一切。尤其在現在考試這麼艱難、學生的學業負擔如此之重的情況下,孩子能考一個高分,不讓老師和家長操心,家長就對孩子感恩不盡了,哪裏會需要孩子感恩父母和老師。
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孩子考入了好學校,以優異的成績拿到碩士、博士學位,融入社會的能力卻非常之差。他們心靈脆弱,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反躬自問,反省自己,而是追究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習慣於以自己為中心了,在他們的心目中,永遠都是別人欠他的,而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為別人付出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