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樹立危機意識(3)(1 / 3)

杞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在現在河南杞縣。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讀罷這則成語故事,結合當前企業沉浮的曆史,企業的經營者必須正視“杞人憂天”,必須深刻地理解企業所麵臨的危機,必須建立起企業自己的危機文化。

全世界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講,微軟離破產隻有180天;海爾總裁張瑞敏講“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華為的總裁任正菲大談危機管理,這一切都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隻有真正看到企業風險的才能生存下來,而且還不一定都能存在下去。那麼這些優秀而成功的企業的領導者已經意識到危機存在,作為發展中的企業更應該看到危機的存在。如果連自己麵對的危機都意識不到,那麼企業死亡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為什麼鯊魚是海洋中的霸王,其實鯊魚除了尖利的牙齒以外,沒有什麼優勢條件,鯊魚沒有魚瞟、魚鱗等優越生存條件,但是鯊魚一天到晚總是在遊動,所以鯊魚的體質更強健,它可以捕捉到更多魚。如果鯊魚停止了遊泳,那麼鯊魚肯定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難道危機就是這樣的可怕?其實不然,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為什麼說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因為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足以讓我們理解這樣的道理。清晨在非洲的草原上的羚羊從睡夢中醒來,它就意識到危機存在,意識到新的比賽就要開始,對手仍然是跑的最快的獅子,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在速度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麵,獅子思想負擔也很重,假如跑不過最慢的羚羊,那麼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所以說,麵對新的一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意識到危機存在,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跑的快一點!

那麼有了危機,就必須看到危機,想辦法解決危機,這才是企業實現健康性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危機正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這就好比人一樣,隻有戰勝了疾病侵擾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就象非洲草原的羚羊和獅子一樣,隻有想辦法跑的更快。企業的發展是以速度製勝,如果失去了速度,那麼企業就會成為別人的目標,這就是“快魚”吃“慢魚”的道理。

同樣來講,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也必須意識危機的存在。企業的員工是企業的一分子,企業和員工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企業的員工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眼前的成績。那麼企業失去了青春的活力,變得步履蹣跚,那麼遲早會被曆史所淘汰。

前幾年在聯想集團所發生的裁員事件,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一係列得轟動效應。有的人不理解聯想這一舉動,有的人在網上甚至發出了“聯想不是我的家”的感慨……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驚詫,因為如果我們深刻思考一下,其實這樣的選擇是非常正常的選擇。

2004年春節後聯想的所有員工都收到了一封信——《狼性的呼喚》,這是楊元慶企圖激活聯想文化的檄文。而2004年3月出現在互聯網上的聯想被裁員工的帖子《聯想不是我的家》,卻仿佛是新文化分娩中真切的呻吟。

2004年聯想沒有退路,隻有背水一戰,重新在PC市場找回領導者的尊嚴;2004年的楊元慶別無選擇,必須鼓舞士氣,再現當年PC市場攻城掠地的霸氣。對手是比聯想強大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惠普、戴爾、IBM等跨國公司。

“要戰勝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的自身條件將會更殘酷,如果我們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個體都不具有競爭力,那這個企業會有競爭力去抗爭嗎?”聯想高層看到了這個明擺著的問題。

這幾年戴爾的攻勢咄咄逼人。戴爾人均產出相當於800多萬人民幣,而聯想的人均產出隻有300萬人民幣。聯想員工要適應叢林生存法則:優勝劣汰。這裏隻有對手,沒有朋友。這裏隻有尊重,沒有友誼。楊元慶需要一支虎狼之師來打贏這場硬仗。聯想需要改變,文化需要重塑。PC市場留給聯想的時間不會很多,半年,甚至更少。楊元慶無法忽視這麼多年聯想文化的積澱與影響。

其實,聯想做出這樣的決策正是聯想意識到了危機的存在所采取的措施。

企業要想發展快,盡快縮短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差距,那麼就必須從思想上有著根本的轉變。我們的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必須有一種壓力意識、危機意識。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道出這樣的道理,我們的企業必須在“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