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高廷瑤在回憶這一案件的審理經過時說:這一案件拖延了四年之久,屍骨查驗了四次,株連多條人命,株累了不少官員,這麼草菅人命,實在是太可怕了!他因為沒有參與上京控訴,隻受降級處分,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39)既嚴格執法又曲體人情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西漢置。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曆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綴,範曄、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眺、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縣縣令陳受培,湖北江夏人,死於任上,接任他的縣令以他“虧銀十七萬兩”上報。巡撫接到報告,麵對如此巨大的虧空,感到非常震驚,並說:“直管該縣的知府就在同城,卻沒有察覺,也應該論處。”巡撫準備寫奏章彈劾,同時令高廷瑤代為主持該郡的政務。因此,高廷瑤對巡撫說:“這件事雖然有揭發報告,但一麵之詞不足為信。何不等調查核實以後,再為上報?”巡撫應許。就命高廷瑤前去宣城,搜查陳縣令的家產。
高廷瑤乘坐馬車趕往宣城,會同知府鍾英秘密趕赴縣衙。他看見縣衙東廂有一間書房,經過詢問,才知道是新人贅女婿讀書的地方“他就說:“這是外甥的書屋,不要牽連。”並告誡兵丁不要驚擾。
經過搜查,陳縣令的家產,總計不值三百兩銀子。陳縣令的兒子年約十四五歲,伏跪庭前,哭求幫助。他看見這一淒慘的局麵,就叫參與調查的人員查閱縣衙的賬簿。
經過查閱賬簿,實際虧欠銀兩隻有四萬兩。他就命他的家奴和下屬官員等集資補足虧空,他們隻籌集到銀兩九千多兩,餘下的虧空,沒法補足。
高廷瑤心想,虧空這麼大的數目,按理,知府也要論處。猶豫了好久,他才對知府說:“你的下屬官員虧空公款,依法主管官員應當負責賠償。你事先沒有察覺,後來又沒如實揭發,你責無勞貸!何不趁現在還沒有向朝廷報告之時,自己主動賠償虧空呢?賠是一定要賠的,賠償晚了你將被論處,論處後還是不免要賠償的。如果你先行主動賠償,那麼,你就安全了,這不是陳縣令打算,實是為你打算啊!”
知府開始還猶豫不決,到了酒後將要睡覺的時候,高廷瑤又對他說:“巡撫要寫彈劾你的奏章,已提起筆來等你的態度,不容遲緩。我明天準備走了,行不行,請你今天晚上定奪。”知府說:“請讓我再想一想。”
第二天,天剛亮,知府出來對高廷瑤說:“我反複考慮了你講的話,覺得你真是一個篤誠的君子。你的辦法很好,請讓我馬上同你一道回省城,向巡撫報告。”
高廷瑤想,知府既然答應賠償,賠償公家四萬多兩銀子的虧空就不用擔心了。隻是沒有辦法幫助陳縣令讓他孤兒寡婦有返回家鄉的路費,很感內疚。
他又對知府說:“你是本地長官,我為你想出如此的妙策,你將如何饋贈我呢?”知府聽後,果然把三百兩銀子放在高廷瑤的案桌上,以示相贈。高廷瑤說:“這還不夠,再加二百兩,怎麼樣?,這時,知府對他索賄的手段感到驚奇,他的仆從們也深感驚訝。他又故意催促:“趕快拿來!”知府不得已,於是,又加了二百兩。這時,他才對知府說:“我高某人做官,已有些年頭了,從未接受過他人的饋贈。你既然肯以幾萬兩銀子保全陳縣令一家的性命,又何必吝嗇幾百兩銀子,不讓他的家眷扶柩還鄉呢?這是積陰德,我為你種福田。”當即就以知府的名義,將五百兩銀子送到陳縣令家中。事後,他和知府一同去請示巡撫,巡撫同意了他的做法。此事就此了結。這是嘉慶十年(1805年),他在安徽為官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