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進,高氏核心地帶,供奉祖先神位之堂屋,一副楹聯,紅底黑字,掛於兩柱,頗為矚目:“和氣致多如意事,好風吹放吉祥花)。
上石坎五級,才能進人堂屋,屋門兩旁置半米見方之石凳。院兩旁左為大廚房,正對為儲米糧及什物堆集大房兩間;院為青石板地,無花卉點綴,留待超薦先人、焰法事和尚尼姑念經等用。堂屋左右四房兩層,共十六間,樓上不準住人,左樓堆放銀兩,右樓堆放皮箱,箱內有清代朝珠朝服,皮衣,玉器首飾,石硯、墨、字畫古玩。
堂屋右後一間,為高旭睡房,曾為地下黨藏書幾百冊。熊蘊竹(秦天真夫人)出席高旭介紹的新黨員人黨宣誓儀式,曾在此屋舉行。
第四進,堂屋後上三石級乃一院,兩大石榴樹分種於坎上兩旁,象征高家多子多孫。再上三級,乃觀音堂,是高家長輩孀居清修之所。
院中最大之穀倉,後改建成住房,高言誌兄弟姐妹就住在其中。
正對麵有小廚房兩間,秦天真兄妹與高言誌兄弟等在堂中用飯。
第一進石岡左旁,側門可通另四進四院。第二院大花廳旁小院,乃傭工住。有木梯可上大花廳樓房,樓外有鴿棚,養有十來對灰、白鴿,綁以哨笛,於飛翔時發出悠遠的鳴叫。
大廳為接待官員所用,也供全家年節喜慶時歡聚餐飲之用,一套紫檀木家具——炕床、炕幾、圓桌、茶幾、扶椅、屏風,一對大銅鏡,將整個大廳襯托得高雅名貴,富麗堂皇。廳外門,一對大銅鏡左右守立,曾多次鳴鼓而年飯,咚咚聲不絕。
茶房正對私墊,為高氏子弟啟蒙之地。此院兩株臘梅,嚴冬盛開”花朵浸人酒中,可治皮膚皴裂用。兩台茶花,嫣紅繁茂,紅綠相襯,清幽寧靜。花廳對上四房,有木欄,欄邊高柱有聯:“詒譜溯珠江,長守弓裘思作述;家聲綿富水,全憑耕讀教兒孫。”另一聯為:“知足不辱;能忍自安。”
沿石級而上,穿過中廳,又人另一院。石凳列於八間正屋兩層之門兩旁,門柱之對聯為:“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
再入後院,仍為八間兩層。屋後即花園,由第二進直達花園小巷,將左右四進四院分開,共七扇小門,隱於第二進茶房側。不熟知高家地形者,踏入橫院,院院相通,將所有小門關閉,不能出人。故高家花園能安全為中共貴州地下黨作為活動基地和托蔽之所。
小巷末端,經第四進上九道坎,即達花園大門,花園平時嚴鎖,人處有木低欄作“之”字形,欄兩端,一通“怡怡樓”,一通“孔雀亭”,亭內飼養一對孔雀,鮮豔如紅彩綢飄蕩,曾轟動貴陽城,後因飼養,。
“怡怡樓”共兩層八間,樓上、下全列竹製書架,排滿線裝古書。“怡怡樓”是高家花園的一幢書樓)現為革命遺跡),為高以廉、高以莊兄弟二人所建,貴陽名士黃彭年還為“怡怡樓”的落成作了《怡怡樓記》。《怡怡樓記》是一篇讚頌高以廉、高以莊一家,兄弟友誼之愛,合家親密相處,怡然自樂的文章。記中這樣寫道:“兩翁(即高以廉!高以莊)少承先人(即高廷瑤)之誌,生平未嚐與人爭較。人其門,若父黨、若母黨、若妻黨、若友朋之屬,浮杯促席,雖烽煙屢警,軍事旁午,未嚐閉門謝一客。嗚呼!其及於人也如此,況手足之情哉!記中,黃彭年深有感慨地說:“予蓋念鬩牆之變,雖士夫不免,又悲予終鮮兄弟,益歎兩翁所以致此者,良不易也!”
高氏最大的穀倉,另成一院。中共地下黨黨員隱蔽其中。
穿過小門連下五級石坎三次,即達池塘,塘上五柳垂絲。有一船屋,基座一半懸建於池中,有樓兩層。1935年,樓上為中共貴州省工委使用。該樓四麵走廊,有木欄杆圍住,房中一對古琴,竹匾竹聯,竹床竹椅竹桌,古色幽雅,咚咚琴聲,和以簫音,悠揚悅耳。坐於其中,四周圖景清晰可見,故地下黨聚會時,有人接近,立即警覺,三麵門窗可開,迅速散去,真是一秘密集會的絕妙之地。
李祥泰先生在《唐家花園和高家花園》一文中這樣寫道:“在這裏值得一提的就是高家花園。因為誰都沒有想到,這座始建於乾隆年間的大花園到了20世紀30年代時,偌大一幢封建地主庭院竟成了中委地下黨秘密的地,使人以信的就是高家的子孫們在革命的影響下一個個都背叛了家庭,投身加人了革命的隊伍。”
現在,當我們沿著那平穩而古老的木梯登上四麵走廊的樓台,看著那陳列有序的革命展品時,不得不由菌際中回想起當年在此間舉行著人黨儀式的錚錚誓言,眼前閃現出那一個個青春年少革命者的身影。
解放後,高家花園因年久失修逐漸破損。1981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撥款重新將其修茸一新。現在這裏是國家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中共貴陽市委在這裏以“魂係烏蒙”為主題開設“中國共產黨貴州省工委鬥爭紀略展”對外展出。全館共分序廳、紅流廳、熱血廳、燎原廳、光明廳、革命烈士紀念廳等6個展廳,以翔實的史實,生動的造型、生光的效果,再現了中共貴州省工委組織和領導全省人民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所進行的百折不撓、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的光輝曆史。
高家花園和它的主人們,曾經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曆史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