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洪邊北衙高家“三頂子”
在清末及民國期間的貴陽,提到“唐家的頂子、華家的銀子、高家的穀子”及“唐家公館、華家閣樓、高家花園),可謂婦孺皆知。其實,洪邊北衙的高家,也並非僅僅是擁有穀子,在高廷瑤的兒子和孫子中,還出了三位廉潔勤政、政聲頗著的“頂子”。
高以廉,字心泉,在鹹同農民起義期間,奉命籌辦貴州省團防事宜。與其胞弟高以莊將家產典當變賣供軍需並賑濟難民。高以廉與其友共捐穀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石,紋銀一千五百五十兩,善舉空前,時人稱“高善人”。後來,全黔安定後,“敘功累保至省補用道加布政使銜(布政使,明代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清代始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並稱兩司,賞戴花翎,賞給三代封典,恩獎優異。”所以,高家後代稱高以廉為“布政公”。
高以廉之胞弟高以莊,字秀東。青年時代人庠(公費學生),在貴山書院讀書,有才子名聲,為清代名儒、貴州巡撫賀長齡所賞識。鹹豐四年(1854年),楊龍喜起義時,與其兄高以廉興辦民團,維持地方秩序頗見成效,獎敘訓導。鹹豐七年(1857年),選授黔西縣學博,奉命省,有知,並,同知翎,補雲陽。尚未赴任,蘭朝鼎起義於綿州,遂與州牧唐炯率軍征剿,解綿州之圍後,乃前往雲陽。
不久,石達開率太平天軍十餘萬攻下湖北利,離雲陽僅北裏之遙。雲陽百姓人心大亂。他帶領官兵修築城池,籌備器械,嚴格保甲製度,要求富人出錢出糧,招募驍勇的貴州籍兵丁,組建一支軍隊,與四川官軍相互策應。石達開知道雲陽已有防備後,便改道前往石柱。
同治元年(1862年),蘭朝柱、何興順所率領的義軍進軍陝西途經雲陽並攻打縣城時,由於高以莊所帶領的守城官兵頑強抵抗,義軍被迫棄城而走,雲陽城內的百姓才免遭戰禍,得以安寧。後因他庇護誤殺楚勇的團民得罪上司而被解職。後複任雲陽縣令。他在任雲陽縣令期間,在雲陽設粥廠以賑饑民;興辦學校(重修雲安書院等),親自授課;設醫藥局防治疫癘。能詩,有《怡怡樓遺稿》印行,貴州省圖書館有藏書。有《高秀東詩集》傳世,黃彭年為之作序。
高廷瑤的孫子高培穀,字怡樓,弱冠人縣學,時發生貴州各族人義,,經,知縣四。同治年(1869年)補梓潼,又任西充縣令,事事精辨,邑大治,總督丁寶楨稱他為“循吏第一”。
光緒三年(1877年)任綿竹知縣。五年(1879年),出任資州(現資中縣)知州,先後兩任,達十餘年之久,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勤奮耕作,興辦教育,深受資州百姓擁戴。高特別重視教育,他首先拿出俸祿,並發動士紳捐助,創辦藝風書院,並不惜重金,從成都禮聘尊經書院高才生楊銳(“戌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範溶、胡研蓀和蜀名士宿儒宋育仁、吳之英、蒲瑩、唐平等來資州,講經世之學,旁及詞章,又到各地大量收購經、史、子、集一萬八千多卷,供學生閱讀。他雖政務繁忙,也總要去書院看望教師,並與師生一起評論學生文章得失。每逢節日,還要在州衙裏設宴,與老師們一同暢飲。由於他尊師重教,禮賢下士,數年間書院學者雲集,生員上千。高公不僅重文,也提倡習武,建演兵建,築射圃,作為訓練武童生的地。他還親自撰寫了一篇《序園記》,希望人們習武連身,走富國強軍之道。
在高培穀身體力行的帶動下,資州各地興辦書院,培育人才之風十分盛行。僅從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年(1889-1895年)間資州就出了一個文狀元胳成驤和兩個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個進士。另外,他還創立醫局、牛疸局,增設消防設施,積公賑饑,以仁養民,百廢俱興,循聲大起,川東川西之民,無不呼“高知州”。
從高廷瑤(宦遊紀略)前邊唐樹義、莫友芝等所作的傳、敘中,還有鑲嵌於貴陽陽明祠牆壁間的碑刻中,筆者還了解到,高以廉、高以莊、高培穀與唐樹義、唐炯、鄭珍、莫庭芝、黃彭年等還是至交。清鹹豐六年丙辰(1856年)農曆二月九日,高以莊、唐炯、鄭珍、莫庭芝、黃彭年等人一同遊扶風山,把酒賦詩,鄭珍還寫下了一首題為《遊扶風山醉歌》古體詩。
五、高廷瑤後裔與中共貴州省地下工委的曆史情結
以高昌適(字可亭)為代表的高廷瑤的後裔,積極支持中共貴州省工委開展活動,掩護、幫助中共地下黨組織重要人物安全轉移,並積極投身革命、加人中共黨組織、為黨和革命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生命。高昌適作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文筆街“高家花園”的當家人,假若沒有他的豪氣、膽識與開明,就不可能容納中共貴州省工委秘密機關在高家長期隱蔽活動。高昌適還將今烏當區新添寨洪邊北衙的“高公館”作為中共貴州省工委的“隱蔽點”。中共貴州省工委秘密機關在高家長期隱蔽活動,使高廷瑤的後裔們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文化、進步思想、政治主張,支持黨的工作,與中共貴州省工委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並從此走上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的。